
南京金陵會議中心的一個會議室里,江蘇省長羅志軍對面一字排開坐著保利協鑫董事長朱共山、中電電氣董事長陸廷秀、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大全新能源CEO等一幾乎是中國光伏行業三分之一強。半途才匆忙趕到的CSI阿特斯董事長瞿曉華找了個、門口的位置坐下后,便迫不及待地向羅志軍拋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今年以來浙江出現了仿冒阿特斯品牌的案件,跨省的追查讓他們力不從心。
瞿曉華的抱怨在11月17日舉行的第十一眉中國光伏大會上得到了眾多大佬的響應。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告訴《環球企業家》,尚德今年耗費了200萬美金來打假。比如,廣東海關查獲了一批發往東南亞某國的尚德品牌光伏組件,但貨號卻并不在尚德的系統之中。
“這事也只有中國才有,我們幾個企業都收到了反饋,并且源頭都在中國。”高紀凡告訴《環球企業家》,其實早在2008年西班牙市場供不應求時,類似的惡性案件就已經初露端倪,彼時竟然出現用紙印刷成電池模樣來銷售的荒誕事情。但這些事情湮沒在全球光伏市場供不應求、中國企業的訂單排到兩年后的喧鬧聲中。
假冒偽劣事件僅僅是中國光伏產品質量問題的一部分。在過去六年中國光伏企業急速狂奔的草莽年代,包括眾多明星企業在內的光伏企業,其自身的產品質量管理也存在漏洞。當全球市場供需趨于平衡之際,曾經“不重要”的中國光伏產品質量問題或將迎來清算時刻。
光伏電站系統集成商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清楚的記得,那些讓他在外國客戶面前非常丟臉的情景:“客戶把中國的產品拿來給我看,電池片里面有粘著女工頭發的,也有電池片裂了女工怕罰錢拿透明膠悄悄粘上的。”蘇維利告訴《環球企業家》,他曾拿著這些產品找到中國供應商,“我說這怎么辦?他說蘇總,保證不賣給你。”
蘇維利告訴本刊,行業里有一個“258”的說法,產品使用2年后容易出事,5年出事多,8年出事多,過了8年就穩定了。但從2004年算起,中國還沒有一塊電池板用過8年,因此蘇預計,未來兩年將可能迎來一個訴訟高峰期。在短缺時代經歷了太多類似的質量糾紛之后,2007年蘇維利決定成立一家以光伏產品質量檢測為主要業務的子公司,以保證其采購的產品質量,現在,常州天華也成為唯一一家獲得國家級檢測資質的光伏專業檢測中心。
高紀凡對此非常認同。在他看來,中國光伏企業目前還沒有建立起質量管控體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產品”。高紀凡解釋,電池組件產品的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安全和功率保證兩方面:一是燒壞了'如果電池安裝在屋頂燒起來怎么辦?二是功率失效了,“進的原材料每批不一樣,別人換了你也不知道”。高紀凡說,質量控制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而在中國光伏企業已進入全球博弈的情況下,自身不能完全把控的質量問題就成為未來兩年中國光伏企業面臨的巨大風險,“能不能保證功率?產品能否迅速賣出?補貼取消怎么辦?日照時間變化怎么辦?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都需要合理的風險轉移。”風險管理專家達信保險經紀公司高級副總裁丁宇告訴《環球企業家》,現在中國多家光伏企業都成為其客戶。
在尋找風險管理公司轉移質量風險的同時,高紀凡呼吁能成立一個聯盟或組織,天合光能愿意把質量測試平臺開放,并為其他企業做質量管理體系的培訓。但一個困擾瞿曉華和高紀凡的問題在于對于那些質量達不到要求的新進企業,該如何采取限制辦法?并且,目前在中國已有上千家光伏企業,要把這些各自為戰的企業統一起來建立質量控制體系,談何容易?
國光伏企業做自我修煉的時間已經并不多,“現在馬虎一點,也能賣,但光伏行業已經越發成熟,供求平衡之后,該如何是好?”高紀凡對明年表示擔憂。
不僅僅是質量,過去幾年中國迅速崛起、且體量龐大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已經開始威脅各國同行的發展。從去年底的歐洲反傾銷,到幾個月前美國發起的301調查,再到半個月前《華爾街日報》撰文直指中國企業保利協鑫對多晶硅生產的控制——在中國光伏企業取得全球話語權的同時,也開始面臨全球化的壓力。
堪稱光伏行業代言人的施正榮在光伏大會開幕式上用了“四面楚歌”四字來形容中國光伏企業。這并非夸大其辭,在上述今年已經歷過的行業風險背后,施正榮還有更為長遠的擔憂。
清潔生產將可能成為下一個直接挑戰中國光伏企業的風險。“中國的光伏產業將很快擁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病態體征。”施正榮在演講中說—一盡管這一問題在中國國內已被無數次討論,但倘若歐洲的競爭對手要拿起這個“大棒”揮向中國光伏產品的話(比如熱炒中國清潔能源產品并非清潔制造,或者號召購買清潔生產的光伏產品),這又將是一記類似反傾銷和301調查后的打擊。
正因為此,施正榮開始在尚德電力內部推行清潔化生產,增加中水回收、廢水循環利用、生產過程節能等等,并在光伏企業中第一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盡管如此,倘若歐洲發起針對中國光伏產品清潔生產的質疑,作為中國企業的尚德也難以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