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和風能這兩個新能源明星行業的光環已經閃耀太久,以至于投資者在這里找到掘金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那么,下一個清潔技術掘金之地在哪里?
它應該是下一個10年里最重要的大趨勢,也必須能夠培育出百億規模以上的明星企業,同時必須有新進入者的空間。
在最近興起的無數清潔技術細分領域里,節能減排市場可能是唯一具備上述三個條件的。中國政府去年底公開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降低40%至45名。這一目標的前半段——十一五節能任務在今年收官之時引發了鐵腕拉閘限電。這說明中國決策層對這一目標無比堅決的態度 而在今年推出的“七大新興戰略產業”中,節能減排也力壓新能源和電動車排名第一。考慮到中國在今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國,且會在未來10年保持高速發展——這意味著還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節能減排堪稱是未來最清晰的趨勢。
在過去1年里,你可以看到不僅有快鼓動力這樣銷售規模達到30多億元的新晉上市公司,也有施耐德這樣百年跨國公司試圖借中國節能市場完成戰略轉型。同時,上海電氣這樣雄踞一方的國有企業也試圖利用其信用和渠道優勢搶占市場制高點。當然,這個行業也不乏創新型企業,大量從事新材料、自動化、IT、金融行業的精英選擇這里作為其創業的開始 自然地,作為一個迅速由冷轉熱的行業也會出現一些機會主義者——比如一家生產U盤的公司最近也設立了合同能源管理部門。
在這一市場,中國公司擁有先天優勢。清潔技術的最基本特點就是地域性,而節能減排的這一特點更為明顯。其中的邏輯很簡單,節能實際上就是對原有高耗能的領域(多是鋼鐵等國企集中的行業)進行升級與改造。這不僅要求掘金者擁有靈敏的嗅覺和深厚的渠道資源,還要求必須在中國贏弱的能效系統上進行因地制宜的升級。這就需要你必須熟知中國本土的設備供應鏈。更進一步而言,這個行業的本質是大工業體系的自我完善,其對工程規模和穩定性的要求要甚于一些聽上去很美、但缺乏實際執行力的技術方案。因此,這個行業并不如互聯網那樣喜歡“好想法”,找到客戶并針對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
那些鼓風機、鍋爐、電器、電力等傳統行業的企業則可以很平滑地進入這個領域。他們往往已經具備規模優勢.憑借某一類產品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逐漸朝能效系統方案提供商的方向轉變。在這方面,本次專題里的案例施耐德、三洋、佩爾優無不具有這個特點。即使惠德時代這樣的專一型企業,也開始受惠于此。
這還是一個金融投資者喜歡的行業。節能減排最流行的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具有前端投資大、回報穩定且周期長的特點。這天然適合做資產證券化 而那些大型設備的投入也吸引了金融租賃和擔保公司的介入。
我們傾向于把能效稱為光伏和風能之后的清潔技術第三極。從長期發展來看,其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為無論是光伏還是風能,其價值都最終體現在使用端。更近一步而言,對于那些離網的獨立能源系統來說,新能源與能效管理本身就是合為一體的。所以,能效管理將是一個清潔技術的最終平臺。
2010年節能領域大事年表
3月5號,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
3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要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
4月2日,《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所得享受三免三減半等四項稅收優惠政策。
5月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動員和部署加強節能減排工作。
6月3日,發改委通知,中央財政將在2010年安排20億元,對節能服務公司的工業節能改造項目給予補貼。
8月16日,工信部推薦的第一批節能服務公司名單出臺。
9月7日,《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首次提及要運用“行政手段”確保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完成。
9月,江蘇、浙江、山西、河北等地紛紛拉閘限電,來確保節能任務的完成。
9月8日,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確定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11月初,中國遭遇一場規模浩太的“柴油荒”,自9月開始的拉閘限電為主要誘因。被限電的企業為不耽誤生產紛紛自行發電,導致柴油用量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