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的學習曲線
1O月4日,還在國慶期間,與熱鬧非凡同時也擁擠不堪的天津市區相比,位于天津城南郊區的梅江國際會展中心卻完全是另一幅場景:這里安靜異常、且戒備森嚴,從市區通往這個天津著名富人區近十公里的沿路上,站著大批帶著中國或聯合國袖標的警察維持秩序——在這之后的6天里,來自190多個國家的近30。。名氣候談判代表,在這里完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四次談判,作為年底墨西哥坎昆會議前的最后一次正式談判,天津會議意義非凡。
盡管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贏得了空前的全球矚目,但卻因為沒能達成任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而讓各國大為失望,于是今年底的墨西哥坎昆會議被寄予“成為最后一次拯救人類的機會”。而此次的天津談判,則順理成章成為預測坎昆命運的風向標?!疤旖虮患耐〉脤嵸|性的進步1但是現在看來,就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樣?!?0月9日深夜,在談判進行到最后總結陳詞階段時,NGO第三世界網絡(TwN)共同總干事cheeYoke Ling向《環球企業家》感嘆,在已有近10年氣候變化工作經歷的她看來,天津會議總的來說依舊“讓人失望”。
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賴斯在會后仍然表示,天津會議取得了“切實成果”,但在多位多年參與氣候談判的國際人士看來,坎昆的不容樂觀實際上已經在所難免?!胺制缣罅税l達國家根本沒有做出新的承諾,大家對坎昆的期望值已經進行了調整。”具有4年氣候變化談判經驗的樂施會氣候變化項目經理蘇培健告訴《環球企業家》,坎昆會議能夠得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一個可以從側面證明談判困難重重的例子是,據綠色和平透露,在談判的案文中凡帶有方括號【】的內容就表示沒有共識,而數次談判的目的,就是要讓方括號越來越少。而在此次天津會議的談判草案中,有80%以上的內容都標注了方括號,而在LcA(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長期合作行動)談判草案的第一章第一句“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年代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竟然也被放在了方括號里,意味著就連這一基礎前提也并非是其識。
當然,天津談判在氣候資金、森林保護、能力建設等問題上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其中,為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在《公約》之下直接設立一只“長期合作行動”的氣候基金,幾乎成為這個長這6天談判的唯一碩果。在蘇培健看來,這樣一個全球氣候基金的錢從哪里來,誰來管理.如何分配都不清楚,還有待坎昆會議討論。
但這些仍是氣候談判的非核心問題,在“最難啃骨頭”方面上,各國分歧依然巨大。 “在發達國家必須率先大幅度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減排行動與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在本質上的區別必須得以體現,這兩點上,幾乎沒有多少談判的空間。”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告訴本刊,這也是h]GO和中國政府最為擔心的問題——在發達國家顯然沒有意愿、也沒有條件讓率先大幅減排的事情發生的情況下,該如何讓氣候談判進行下去?
中國態度中國為此做出了努力,主動承辦此次天津會議便是最好的例證,這也是中國第一候變化會議。
實際上,在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之后,今年的氣候談判會議只有原定自34月、6月在德國渡恩以及年底在坎昆會議召開的三次會議,由于發達國家以公約談判機制效率低下為由,不斷推動其他渠道的小范圍磋商,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則呼吁加密今年的談判次數,于是中國決定承辦天津會議。而由于聯合國的日程非常緊張,中國則只得在國慶節期間舉辦會議,在一些參會的國際人士看來, “中國的犧牲和對會議的支持讓其印象深刻”。
而對于多數參與氣候談判的各國代表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到中國。在楊愛倫看來,他們的親眼所見有助于讓其體會到—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與氣候減排之間的平衡有多么艱難。長期從事國際扶貧工作的蘇培健對此也深有體會.“很多外國人認為中國很有錢,但他們如果去農村看看,就知道那又是另一個世界了?!?/p>
在第一天的開幕式上.天津市長黃興國介紹了天津的節能減排工作.而在中國代表團的邊會上,中國政府也介紹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所作的努力:包括從戰略E將氣候變化納入中國的十一五、十二五計劃,提出到2020~:單位GDP碳排放量下降40%至45%,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以及做低碳城市試點等多項工作。
而最讓那些多年參與氣候談判的國際人士印象深刻的是。盡管天津談判并非是部長級會議,但會議期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對媒體和國際hIGO所展現出來的開放態度讓人驚喜:lO月8目,解振華在會場會見了21個國內外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并把會議時間從l小時延長至2小時?!斑@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接見非政府組織的代表,我們覺得非常欣喜?!睏類蹅惛嬖V《環球企業家》,要是以前監督中國在氣候變化上的工作?!蓖瑯訁⒓恿私右姷腸hee YokeLig說,這是整個天津會議給她印象最深的事情。
中國代表團的上述開放表現,讓樂施會的蘇培健想起了20085F在波蘭氣候變化會議上的『青景:在那之前,中國展臺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一個小攤位,桌上放著一疊印刷品,一個中國官員往那一坐,從不主動與人交流;但在哥本哈根會議上,蘇發現中國已經每天發送新聞簡報了;而在天津會議上,中國的政府高管竟接受了多家國外媒體的采訪并主動接見了國內外N4GO代表。而據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昊昌華透露,實際上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中國政府就曾組織了多次研討會,反思其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公關傳播效果,以吸取在哥本哈根會議E表現被動的教訓『。
在一些常年參加氣候談判的觀察者看來,中國代表團在某些談判策略上還能做得更好。“很多時候中國代表只是在簡單的陳述,沒有更加積極的主導議題。”“他們的表這還不夠好,別人沒有理解中國的立場和看法,經常會產生誤解?!薄巴鈬说呐u,應該早一點 除了這些技術性的改進,外界對中國在氣候談判中的角色定位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在氣候談判的氛圍已逐漸“變味”的情況下(很多國家并不把氣候談判看成是拯救氣候的競賽,而是在比較誰為保護氣候做的更少、從其他國家得到的更多,楊愛倫概括說。),中國如何看待自己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角色定位將非常重要,“盡管中國不一定愿意,但我認為中國還是應該更加積極一些,不然就很容易成為替罪羊,要知道,中國在氣候談判中是沒有打醬油的機會的?!睏類蹅惏腴_玩笑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