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自十年前“e國”承諾一小時到貨開始,B2C電子商務在中國就不是新鮮玩意兒了——盡管那個承諾后來淪為笑柄。但自2009年開始,中國新一波B2C浪潮再次掀起,這波玩家不約而同地將精力都放在了物流之上。以京東,新蛋為代表的新興B2C公司。以及以卓越亞馬遜、當當為代表的老牌B2C公司,都開始投入重金建設物流體系。網絡書店“快書包”甚至再次恢復一小時到貨的承諾。這些電子商務公司對電子商務的理解與十年前有何不同,他們將如何避免“e國”的覆轍?
電子商務公司的配送到底應該多快?
李樹斌:快速的物流最容易給客戶帶來驚艷。因為配送速度問題產生的投訴,在電子商務公司中都是占比例最大的。但是在中國好的物流公司服務區域相對較小,而且費用會增加,消費者并不愿意為此買單,所以企業應該考慮如何盡可能的在節省成本的前提下,通過臺理的倉庫和貨品布局,以及對物流公司高效區域的自動化選擇,以提高配送速度。
于剛:顧客不會在意你的前臺、后臺技術,他更關心的是我的商品是否能夠及時、完好的送達。1號店從快消品入手,顧名思義,很多時候也是顧客具有急切需求的特殊產品。快速物流在這個時候就更顯得尤為重要。比如顧客臨近下班,突然要在家里開party;如果快速物流能跟得上,用戶就可以直接網上訂購,指定時間配送上門。
劉爽:國內的消費者習慣是畸形的,在國外物流成熟發達的基礎下,也都是最快2天送貨,消費者對這個速度是認可的。而國內消費者總是希望第一時間收到貨,所以國內B2C公司只能不計代價成本滿足消費者的要求。物流速度越快,消費者越滿意,意味著企業成本越高。在國內,快速物流反倒成為競爭門檻,用惡性競爭滿足消費者來排擠對手的方式。
胡興昂:更快的物流是不是客戶要的。其實不盡然。原則上當然是客戶希望快,但是具體操作起來。應該是客戶希望到的時間能夠給她是客戶要的,而客戶不一定是越快越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能不能準確預測到貨物什么時候到;還有的時候客戶會希望指定某個快遞公司,不一定是行業里最快的,但是是他認為最安全的。
為什么電子商務發展到現在,很多公司同時決定投入大量資金在倉儲環節?
李樹斌:如果想用最短的時間判斷一個電子商務公司的運營能力,那就去看它的倉庫。高效的倉庫管理不僅能夠節省人員和倉儲成本,提高上架和發貨速度,而且通過倉庫貨品的動銷情況,能夠給電子兩務公司的決策部門提供最直接的數據支持。
于剛:倉庫管理能力只是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一個環節,更核心的競爭力是整體的供應鏈管理。我們有一整套的成本控制體系,會根據一系列的數據,比如銷售額、商品屬性等來制定更科學合理的倉庫投入,不會貿然在某個環節增加大量的投入。
劉爽:對于日訂單過千單的B2C公司來說,訂單處理的瓶頸就在倉庫,比如庫房損耗、訂單處理成本、出貨速度和準確率等。亞馬遜的高度信息化、自動化方式是最有效的,只是投入太大,其他企業承受不起。出路就是靠土辦法,即系統、硬件、流程等都停留在主要靠人操作。問題在于一是人的成本永遠無法降低,二是人的因素不穩定,容易出錯,管理得好也只能打70分。而亞馬遜的IT管理系統是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可以做到100分。
胡興民:電子商務剛開始花最多錢的是市場推廣當累積到某一個程度,其實市場的投入會慢慢降下來,客戶重復購買開始增加。但倉儲物流的投入是不可能這樣的。倉庫里面主要的瓶頸是抓貨和打包,按照什么方法上架和抓貨。速度可能會差到兩倍或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