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貿易和生產數字之外,經濟學家們現在應該特別注意的指標是中國消費。
幾乎一夜之間,原本對中國經濟增長極度樂觀的各大投資銀行忽然變得謹小慎微起來。7月初,高盛將2010年中國GDP增長率的預測從三個月前的11.4%下調至10l%,這是過去十七個月以來,高盛首次下調對中國經濟的預期。與高盛同時,中金公司、渣打銀行、巴黎銀行、瑞士信貸等金融機構均下調了對中國經濟的增長率預測。
所有的擔憂之情迅速反應到了中國A股市場:在七月的第一個星期,上證綜合指數幾近跌穿2300點。更多的數據似乎也證實了這種猜測:根據中國汽車協會公布的最新數字,6月中國乘用車銷量較前月下降0.04%,之前的一個月則下降了6%;在政策調控的重點領域房地產行業,新房和二手房銷售下降的情況至今沒有回升跡象;而反映企業生產活動活躍程度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也出現了連續三個月的下滑。
反轉發生的實在太快——僅僅在六個月之前,分析人士們還在為抑制中國經濟增長過快進言獻策。如今,緊縮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為下半年的經濟形勢狠狠踩下了一腳急剎車。
今年年初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經三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供給150個基點,流動性受到抑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對國內投資帶來下行壓力。在國泰君安證券總經濟師李迅雷看來,如果未來幾個月交易量繼續走低,那么房地產開發投資可能面臨進一步下行壓力。而目前的中國經濟體系中,大概有50多個行業部跟房地產市場有關聯,房地產行業投資的減速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除了政府重拳出擊的房地產行業,信貸控制對地方融資平臺以及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貸款投資產生了較大影響。
與此同時,自去年底開始爆發的歐洲債務危機對未來中國出口的陰影正日益擴散。中金公司宏觀經濟分析師邢自強指出,盡管出現主權債務危機的希臘等歐洲S國占我國出口僅35%,但整個歐盟仍然是中國出口的最大目的地。而在實體經濟之外,歐洲貨幣和信貸市場條件的惡化很可能使得國外進口商難以取得貿易融資,這對出口的影響會更大。“三季度的日子比較難過,”李迅雷指出,GDP的增速降低,通脹水平在上升,“給人一種滯漲的感覺。”
然而頗為出人意料的是,盡管經濟學家們對前景憂心忡忡,但諸多跡象卻仍然顯示:如今的情形同以往的數次經濟下滑截然不同。
利好
如果到北京西單的幾個大商場轉一轉,你甚至會懷疑“中國經濟增長將放緩”的推斷是否站得住腳——即使在40度的高溫天氣中,熙熙攘攘的購物人群仍然樂于在此尋找自己中意的產品。據仲量聯行監測,二季度北京又有兩家大型購物中心開業,其中朝陽大悅城的預租率高達90%——這幾乎是在經濟繁榮時期一個購物中心能夠取得的最好成績。許多國內外著名品牌爭相進駐北京,二季度北京優質購物中心首層平均租金環比增長5%。“中國消費者旺盛的購買力是商鋪市場火爆的主要原因。”仲量聯行北京研究部主管覃曉梅對《環球企業家》表示,商家普遍看好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長潛力。
事實上,除了認為投資將會減速外,各大機構對于消費仍持相當樂觀的態度。在高盛的預測中,個人消費和政府消費都維持了原來的水平,多數機構維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率在18%左右的預測——這一水平比在政策刺激下2009年實現的同比增長155%的水平還要高。即使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經調整后的實際增長率仍與去年不相上下。
長期以來,“消費不足”一直讓中國經濟飽受詬病。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認為,這一判斷夸大了事實。“中國的個人消費,尤其是對服務的消費被嚴重低估了。”王慶表示,中國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統計方法注重對實物的統計,對于服務消費的統計常常有遺漏。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在2005年,中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后向上修正了2004年的GDP增長率168%,其中90%來自于服務業的統計遺漏。而7月2日,國家統計局再次向上修正了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其中服務業的增速上調了0.4個百分點。
如今,工資水平的上漲對消費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根據渣打銀行的一項主要針對低技術工人的調查,除去年之外,自2003年開始,制造業工人實際工資每年上漲5%至10%,今年的工資漲幅更是高于往年的平均數字。此外,社會保障網的逐步健全將有利于釋放消費的潛力。今年以來醫療改革推進的速度明顯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也成為了對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的一項標準。
緊縮性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政策的延續使消費仍然受到鼓勵。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在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表示,即使不考慮短期刺激因素,消費的增長仍存在中長期因素的支撐,一是農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農村被復制;二是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嬰兒潮導致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多達2.2億,他們目前正處于婚配階段,屬于消費高增長階段。
此外,緊縮性宏觀調控的另一成果便是民間投資的增速。國務院2010年5月13日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隨后的6月初,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庫招標落定,6家民企獲準介入石油戰略儲備,這是民營企業首次進入我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在李迅雷看來,投資的適當放緩、消費的快速增長以及出口的恢復“恰恰反映出中國經濟健康的結構性調整”。在4萬億元刺激計劃的副作用逐漸顯現之后,中國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將經濟納入更加可持續擴張的軌道。
不過,在一些分析師看來,緊縮的宏觀政策已有矯枉過正的嫌疑。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多位分析師均表示,“政策轉向”可能會是四季度宏觀調控的一個基調。高盛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從8月份起的3個月中,經濟增長放緩的跡象應足以令政府改變政策立場,其中,基建投資與保障性住房項目可能成為需求的主要推動力。
歸根結底,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依舊是個老問題: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平衡難題。當然,對中國經濟持有堅定信心者仍不缺乏。
“我們已經聽到過很多次有關中國經濟崩盤的預測了,但沒有一次應驗。”匯豐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