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這個名字如果你不熟悉,讓我來告訴你。早在20多年前,九哥還“號稱”湖南小提琴首席的時候,何先生便是廣東小提琴首席。20余年沒有聽到過他的消息了,只知道他去了美國,那天卻突然從收音機里聽到他接受電臺采訪的錄音。我對其他同胞(尤其是搞音樂的同行)在海外的生活特別有興趣,我坦白其中有一部分出于小人心理:即想知道別人是否過得也很滋潤,是否也是四棟洋房五輛洋車……然而,聽完他的故事,我突然想問他一個問題:“你為什么出國?”
如果我沒有聽錯的話,據何先生自己說,他雖去美國十幾年了,卻還沒決定接受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也沒有在美國人的圈子里生活,也就是說不準備打入美國的主流社會。他甚至并不喜歡也不欣賞西方的現代音樂。那么,是不是說他就無所事事了呢?當然不是,干藝術這行的都是不會甘心隱名埋姓的。多年來,何先生一直沒有放棄練琴。而光練琴,哪來的名聲和成就感呢?
于是,我們的何先生在美國自己整理和改編了許多中國的小提琴樂曲,在美國自己花錢請鋼琴伴奏,在美國自己花錢租錄音棚,在美國自己花錢錄制中國小提琴曲全集CD。正當我為何先生的赤子之心,為他在海外宏揚祖國文化的高度覺悟和熱情而感動的時候,他卻說那些已經制作好了的CD并沒有在海外銷售,而是在等著中國國內的哪個出版社看中,賣掉然后多少收回些成本。這不得不讓人覺得他那樣做,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窮快活”,而依別人看,可能就接近另一種內容的“自慰”了。
何先生的故事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生活在西方,如果想繼續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應該多學些西洋的優秀音樂作品然后介紹給中國人民。而如果想發揚我們的國際主義精神,出國為外國人民服務的話,就該把我們民族優秀的音樂作品介紹給世界人民。既然兩者都不是,何先生為什么要繼續耗在美國“窮快活”呢?實在點說像他那樣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回廣東開個學校,應該可以生活得“富快活”的。總之,還是我那標題“你為什么出國?”
其實,“為什么出國?”多年來已經成為許多海外華人的普遍問題。不少華人雖出了國,心卻還一直留在祖國。在新一代留學生中,甚至有這樣的人,說是在海外留學,一天卻要給國內的父母或情人打上十來個電話(或者泡網上聊天室),有一點兒事就往家里跑,一年到頭一算,呆在祖國的時間比海外的時間還多。他們不主動接觸外國人,不積極學習外國的文化,就連外國話也盡量避免講,成天就在同胞的圈子里泡。對于這樣一類人,勸他們都問自己一句:“我為什么出國?”
雖然我同意:掙大錢和物質享受不是出國的最終目的。為了學習和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使暫時的貧寒,也是一種生活經歷;出國,同時是對自己適應能力的鍛煉和考驗。這對于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成長是十分有意義的。但是,有些高級知識分子、專家教授,抱著很大抱負和期待跨出國門,到頭來學非所用、大材小用、揚短避長,為了生計干著與自己的專業毫不相干的事情,比如開個水平很業余的中餐館什么的,就很難說達到了他們出國的目的。
我們80年代出國的那一代人,尤其對一些特殊專業的人,出國留學在那個年代幾乎是惟一的發展道路。但如今,祖國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充滿著機會。此時,出國的人在國外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再回國創業應該是最好的道路之一。即使是80年代的出國人士,也可以考慮重新設計一下自己的余生,調整一下心態,趕快回國創業還是有大把機會的。
陳丹九
筆名九哥。50年代中出生于湖南長沙,現定居日本,是挪威籍華裔作家,小提琴家。代表作有電視文學《阿拉在太陽旗下》、《泰國租妻》,電影英文版《提琴夫人》,游記《開車亂游歐洲》、《好來塢月記》,自傳性小說《父子琴》、《圣女書女妓女》,以及短篇小說、隨筆、雜文等。在《日本中文導報》設有“九哥故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