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8月20日發布《關于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開始啟動新股發行后續改革,推出進一步完善報價申購和配售約束機制等四大改革措施。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相關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問:2009年6月證監會推出了新股發行體制改革,請談一下前期改革的進展情況,改革取得7哪些成效?
答:截至2010年6月底,共有295家企業(上海主板公司22家、深圳中小板公司180家、創業板公司93家)按照新辦法發行新股。從目前情況來看,新股發行進展有序,各項改革要求逐步落實,達到了第一階段改革目標。主要表現是:新股定價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對最終的定價結果我會沒有實施行政指導,凍結資金量顯著減少,機構巨額資金申購新股狀況大大緩解;個人投資者中簽戶數大幅提高,股份配售向有意愿的個人投資者傾斜;新股上市首日漲幅大幅下降,一二級市場價差明顯縮小;投資者進一步增強了防范一級市場投資風險的意識;市場參與主體的履職盡責意識顯著提高,角色定位逐漸清晰。目前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把發行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成為市場共識,推出下一步改革措施的市場條件已基本具備。為此,我們起草了《指導意見》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問:《指導意見》提出了網下可搖號配售,這主要是解決什么問題?
答:網下配售主要由報價和配售兩個環節構成。第一階段改革提出了最低申購量要求,機構投資者在參與詢價時需同時申報價格及對應的申購數量,基本杜絕了高報不買和低報高買的情況,由此解決了報價環節的問題。但是在配售環節,目前網下配售采用的是對全部有效申購進行同比例配售,所有有效報價機構均可獲配股份。由于認購踴躍,單個機構獲配股份數量較少。以中小板公司發行為例,單一機構通常只能獲配幾萬股左右,最少的不足1萬股。因獲配股份數量太少,詢價對象認真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并審慎報價的動力比較薄弱,不同程度地存在報價隨意的情況,有人為抬高報價水平的傾向。
為此,《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詢價過程中報價和配售約束機制,提高中小型公司新股發行中單個機構獲配股份的數量,加大網下報價的責任機制。在具體操作上,不再對全部有效申購進行比例配售,而是由券商和發行人事前對網下配售確定配售數量,再通過隨機搖號的方式確定一定數量的可獲配機構。這樣單個詢價機構需要購買的股份數量和相應的資金會大幅增加。
舉例來說,某中小板公司網下發行1000萬股,在目前的配售體制下,通常有100家左右的機構可以獲配,而且基本上是平均分配,也就是說每家只能獲配10萬股,再假設發行價為10元,那么每家機構的獲配金額也就是持股成本僅為100萬元。100萬元對個人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但是對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來說還只能算是微乎其微的。這次《指導意見》要求承銷商設置每筆配售的配售數量,比如每筆配售200萬股,這樣最多只能有5家機構獲配,每家機構的獲配金額至少是2000萬元,2000萬元的持股成本比之前的100萬元有了大幅提高。增強了利益約束,促進機構在參與報價時更加慎重。按照《指導意見》的要求,如果申報價格在發行價格以上的機構超過5家,須通過隨機搖號的方式確定最終獲配的機構。
問:《指導意見》對完善回撥機制和中止發行機制有哪些新的安排?
答:主要要求是:網上申購不足時,可以向網下回撥由參與網下的機構投資者申購,仍然申購不足的,可以由承銷團推薦其他投資者參與網下申購。網下機構投資者在既定的網下發售比例內有效申購不足,不得向網上回撥,可以中止發行。在網下報價情況未及發行人預期、網上申購不足、網上申購不足向網下回撥后仍然申購不足的情況下,發行人及其承銷商可以中止發行。中止發行后,在核準文件有效期內,經向證監會備案,可重新啟動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