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兆源,馬來西亞宏愿理財機構稅務與財務咨詢總監,第六至八屆世界華人保險大會講師,2007年國際龍獎IDA年會講師
講師箴言:市場上不缺乏的是技巧,缺少的是理財觀念
陳美惠,新西蘭智慧風險管理公司負責人,2003-2010年連續8年榮獲國際龍獎IDA會員,2002-2009連續8年榮獲MDRT會員,第八屆世界華人保險大會講師,國際龍獎IDA銅龍獎
位于南太平洋西南部的新西蘭從來不缺乏看點,80%的電力靠水力,別具一格的毛利人迎賓舞,美到極致的世界最佳深水港惠靈頓,以及世界最清廉國家的稱號。陳美惠,這位出生于中國臺北,在新西蘭讀書的清麗女子,如今對從事的保險事業喜愛有加,她講述的新西蘭與中國保險的不同,值得我們品味
蔡兆源:理財的最高境界是幸福人生
我最初從事稅務及財務工作,主要為企業提供相關稅務籌劃及財務咨詢,后來發現企業主需要的不僅是公司理財,還包括自身家庭資產規劃在內的一攬子計劃,于是我們改為理財機構,和企業主做朋友,深入了解他的資產配置需要和理財目標,做系統規劃。馬來西亞的理財市場比中國發展至少要早五六年,1998年就有較成熟的理財產品和相關服務了。
馬來西亞的股市風險很大,99%的散戶都虧錢。但馬來西亞非常重視投資者教育,尤其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和此次金融危機的洗禮,投資者(主要是華裔)的風險意識大大提高,在中國內地投資者仍聚焦于高收益時,馬來西亞已開始高度重視風險管理。面對眾多理財產品,原來大家關心“能賺多少錢”,現在先問“有多大風險”。
馬來西亞人非常喜歡投資在房地產,與中國近年來的情況比較相似,但房市風險已經比較大。低風險的基金是他們較為喜歡的配置,一般門檻是1000馬元(約折合人民幣2100元),但最受青睞的是保險。在馬來西亞華人當中,保險是最基礎的產品,哪怕只有一丁點錢,都會考慮去投保。他們首先選擇意外險和醫療險,然后是教育保險。通常買足了保險后再考慮其他投資領域,獲取收益。
對于理財,我建議以終為始,即以目標為開始,來設立資產乃至人生規劃方案。投資理財市場,不缺乏的是技巧和方法,缺少的是正確的理財觀念。在設定理財目標時,其實也在規劃你的一生該怎樣度過,俗語說“欲壑難填”,假如你的目標是獲得無窮盡的金錢,渴望錢越多越好,以不停獲利為目的,或許窮其一生也難以快樂。結合你和子女家人的狀況,設定可以預期的目標,如買套大房子,有份喜愛的工作,子女要留學海外,退休后能依山傍水而居等,就可從容設計實現的路徑。正確的理財觀念是:打好地基——保險,先儲蓄再支出,中長期投資不間斷,不借貸投資等。我認為,理財的最高境界是實現幸福的人生,對“幸福”的理解見仁見智,有份不優厚但也過得去的薪水,斗室之內,方寸之間,妻兒和美,家人常聚,則是我希望的狀態。
陳美惠:“我們只有保障型產品”
目前,中國推出保險的投資理財性質越來越濃厚。比如,在選擇保險產品時,人們往往會提到投資回報率的概念。保險其實只是分散風險的財務型風險管理工具。像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等險種,都是在保障基礎上追加的投資,屬于保障和投資的組合產品。這種把保險當成投資的方式其實偏離了保險的本質作用。
在新西蘭,人們對投資和保障絕不混為一談。更重要的是,新西蘭人生活悠閑,社會福利優厚,并不指望保險為自己賺取收益,買保險就是為了規避風險,尤其成家立業之后,有房貸支出或養兒育女時,保險是對家人和自己的一份承諾和保障。在這里,保險體現的是人生的階段性需求,而非作為長期投資的理財工具。他們傾向于購買房貸險、財產險及意外險等,所有的保險產品只具有保障功能。他們把風險的處理分為3個層次,首先就是風險管理保單,就是我們所說的保險,然后才是儲蓄和投資,這樣把保險和投資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