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作,年前找”,現在正是應屆畢業生求職的最佳時機。然而,一份《2010大學生就業藍皮書》卻讓躊躇滿志的大四學生小鄒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小鄒是一所全國知名語言類院校英語專業07級學生。一天晚上,在網上投簡歷時,小鄒點擊了麥可思研究機構發布的《2010大學生就業藍皮書》的鏈接。小鄒驚訝地發現,自己所學的英語專業赫然出現在2010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紅牌”本科專業中,“紅牌”意味著該專業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持續走低、薪資較低。
小鄒不能理解,當初自己學的“全校招生分數最高、人人羨慕” 的專業竟然成了“紅牌”專業?
就業與報考的冰火兩重天
據藍皮書的發布機構麥可思官方網站介紹,麥可思今年初完成了2009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抽樣跟蹤調查。這項調查共覆蓋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2599所高校、分部、分院,1182個專業,其中本科專業為521個,涉及本科畢業生能夠從事的675個職業、313個行業。抽樣約50萬人,回收有效問卷22萬份。
在這份報告的第三部分“失業與預警分析”中,《藍皮書》列出了2009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失業人數最多的前10位的專業。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名列前三,其次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等專業,其失業人數也不容小覷。
而當年填報高考志愿時,這些專業都是報考、招生最熱門的專業,小鄒回憶,這些熱門專業吸引了大量人報考,招考分數也一路飄高。
然而,這些所謂的熱門專業就業遇冷并非今年的新形勢。據了解,此次排名前10位的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中,有8個專業連續三年染紅。與此相對應,我國教育部每年都會進行高校專業設置調整,但熱門專業就業遇冷的情況卻并未得到明顯改觀。
誰炒熱了“紅牌”專業?
在我國,打造熱門專業的推手往往是對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明確的高中畢業生。據麥可思調查研究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生中,高考時根據職業規劃選擇專業的本科生僅占6%,而與職業規劃無直接關系的達到69%。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談到,作為家長,選擇專業時往往是跟著感覺走。哪些專業聽人談起的多,哪些專業辦公環境好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好專業。而那些聽起來工作環境較差、需要付出更多勞動的專業,如地質工程、采礦工程等往往不會列入考慮范圍。而這些專業往往是社會需求旺盛的專業。因望文生義或者并不了解實際情況,家長也成為炒熱“紅牌”專業的推手之一。
這樣,學生的選擇形成了高校辦學、招生的市場。為迎合家長和考生的心理,許多高校為了招收更多學生,在專業設置上,不考慮自己的師資力量和辦學特色,各種“熱門”專業在各高校遍地開花。而增設的專業往往是容易開設的人文學科、管理學科的專業,許多教師開設的專業課程與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相符。這也就造成許多熱門專業學歷中的水分大,畢業生沒有良好的學術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低下。
以法學專業為例,有數據統計,從1998年到2005年,國內高校的法學專業點增加了1.7倍,本專科畢業人數增加了4.5倍。
大量考生蜂擁至所謂的“熱門”專業,高校為擴大生源,紛紛增設“熱門”專業,而此“熱門”非彼熱門,“熱門”專業在就業市場上就碰了壁。
“熱門”遇冷的根本原因
熱門專業就業遇冷,為何難遭重視呢?高校自己統計出來的就業率成為詬病“熱門”專業的一個擋板。許多高校自己統計的就業率大多不低于90%,尤其是招生熱門的“大專業、好專業”。而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公布的2009年大學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85%,麥可思研究院公布的數據為86.6%。
由于在就業率的統計上,家長更多依賴學校,就業率的虛假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考生對專業選擇的透明度。
熊丙奇表示,受教育者的選擇權應該得到保證。金融危機期間,美國就業率持續下跌,一些國內高校就采取了撤銷就業不好而冷門的專業。例如,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取消了哲學系,密歇根大學也撤掉了式微多年的美國研究與經典著作研讀專業。
然而在我國,盡管國家教育部也在進行專業設置的調整,但熊丙奇認為,高校專業的設置不符合市場的需要,就也不能夠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合理的機制應該把受教育者、政府和社會的真實需求綜合反饋到高校,由此,高校才能合理設置專業。
專業就業如何對接
那么,如何實現專業與就業的真正對接呢?
在高校專業設置的調整中,企業的作用不容忽視。熊丙奇介紹道,在國外,用人單位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例如,自2000年以來,蓋茨基金會共計投入了上億美元資金,試圖以縮減學校規模的方式來振興美國的高中。
正如那句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所說,企業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就要吸納有實力的人才。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會促使它們投入教育,來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而企業的投入正是用人市場的需求的體現,也是高校專業設置的風向標。
在我國,這種情況不容樂觀。熊丙奇指出,目前,由于薪資體系、待遇環境等因素,央企、國企以及事業單位的職位炙手可熱。加之許多壟斷行業的存在使得市場競爭并不充分,企業對教育的投入和關注不夠,并未給教育指明方向。
而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企業、社會都要投入成本。許多世界500強企業中,新入職的員工要進行為期兩年左右的培訓,之后再根據員工的情況進行崗位分配。職業化的過程需要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承擔,而就業思維應該貫穿于教育始終,救濟思維下的擴招、增加趨同的研究生專業設置是荒唐的。
不過,麥可思、21世紀教育研究院等民間教育研究機構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出來。由于是區別于政府、高校的第三方組織,這些研究機構往往能夠及時得出更加客觀的數據、提出科學的方案、收集國內國際的有益經驗,為政府部門的改革、決策提供依據和支持。
今年11月12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細則,要求各中職校根據社會發展需求設置專業,對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就業率低下、辦學質量不高的專業要及時停辦。同時,市教委將建立本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就業狀況信息資源庫,定期發布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變化趨勢和供求狀況等信息,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提供咨詢服務。
由第三方機構建立權威信息資源庫,讓考生了解自己即將就讀的專業的就業市場情況,是溝通教育與就業的橋梁。這一政策背負著教委的良好愿望,能否達到其預期的結果,還有待時間和用人市場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