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s cheap, very cheap!”,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某展會上,一位中國廠商正在竭力向一位金發碧眼的老外介紹自己的商品。
“cheap”在英文中是“劣質的、廉價品”的意思,并不算精通英文的中國廠商將其等同于“物美價廉”。然而,在老外看來,這個詞的意思更傾向于前者。
有一次,中國國際商會的副秘書長林舜杰在會見美國舊金山市長時問到:“您能評價一下中國商品在美國的地位么?”
這位美國市長面露難色說了如下一段話:“中國商品相比二三十年前來看名聲大了很多,與二三十年前的日韓商品很類似,但三十年前我還很羞于告訴別人我開的是日本車。”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已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轉眼間中國已趕超日本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隨后,中國又坐上出口頭把交椅。身處出口大國與品牌小國尷尬處境的眾多中國企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將面臨來自自身和貿易摩擦所帶來的瓶頸和挑戰。如何危中求機,抓住機遇,打造自身品牌,成為未來中國企業不得不面臨的命題。
2005年的第一天,美國人莎麗#8226;邦加妮決定,這一年將不再購買、使用中國制造的商品。
一年之后,沙麗#8226;邦加妮最終妥協。她在其撰寫的《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書中記錄到:“我和家人決定向現實妥協,否則為此忍受的生活的不便和代價真是太大了。”
莎麗#8226;邦加妮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制造的強大攻勢。用林舜杰的話來說,中國具有廉價勞動力優勢,加之中國企業的銷售能力很強,能滲透到各個有商機的角落,中國迅速成長為制造大國。
但另一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越顯突兀,那就是中國在國際上沒有幾個真正叫得響的大品牌。
沒有真正自主品牌的中國企業在世界經濟嚴冬中難逃厄運,2008年金融危機后,鮮有訂單的諸多外貿企業走到了破產的邊緣,在接下來的貿易戰爭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的中國企業頻遭貿易保護主義的“暗算”。
因此,要想成功開拓國際市場,必須打造我國民族工業自主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徹底改變一些人對中國產品質量差、信不過的片面認識。
在首屆中國優秀自主品牌國際發展戰略高峰論壇組委會秘書長婁文治看來,中國企業應該上升到一個新層面,那就是品牌推廣,這不僅是企業的品牌推廣,更是國家品牌的推廣。
中國有句古話:“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中國文化特有的辯證法,詮釋了“危”中之“機”。
婁文治認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于中國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發展內需固然重要,但中國也要有戰略性思維,集中全力走出去,搶占國際市場份額,打造自有品牌。
11月3日,由中國國際商會主辦的《2010年度中國行業十佳品牌全球消費者問卷調查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此次活動意在向世界推廣和打造中國品牌,通過問卷形式調查我國現有優秀品牌在國內外的認知度。
在林舜杰的眼中,以一種更具創意的方式推廣品牌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在可口可樂主題公園,不光有收藏品和紀念品的展示,還向公眾展示了可樂生產的全過程,這種主題公園的品牌推廣模式巧妙的將產品與品牌結合起來。
相比外國的知名品牌,中國企業做的卻遠遠不夠,囿于商品展示的老思路,影響力和品牌推廣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如果有一天,同仁堂也能如可口可樂一樣,通過主題公園等形式,向消費者展示重要的采集、加工等過程,以此傳遞中國文化和經營理念,那就好了。”林舜杰笑著說。
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企業競爭即將完成由價格戰到價值戰轉變。品牌改變企業命運,相信越來越多的人將體會這句話的正確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