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閉幕后,各地政府密集組織會商研討,傳達十二五規劃建議稿精神?!皵U大內需”與“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兩項議題擺在建議稿的顯著位置,成為各級政府擬定當地“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參考坐標。
擴內需,調收入,這兩項事關民生議題,一直備受關注,2005年起我國城市連續五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007年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9年又在全國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
但在政績考核體系圍繞“GDP第一主義”展開時,“改善民生”在有些地方官員的思考中,顯然被認為只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由此滋生“發展經濟就是改善民生”的立論。
種種世相證明,既往一些經濟模式的施行,并沒為民眾福利改善貢獻力量,一些容易撥動GDP數據表盤的項目其實與老百姓的算盤相去甚遠,有些還在征地、污染、聽證等環節與民眾爆發矛盾,幾成與民爭利之勢。
對此,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边@一轉變,就是要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就需要我國投適當降低投資率,提高消費率,讓財富更多的流向民生領域。
提高居民消費率需要采取綜合性對策,其根本舉措就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是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事實上,根據學者測算,如果我們能將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居民消費率調整接近至改革以來的最高水平——1985年的56%和52%,不僅消費與投資比例失衡的局面會出現根本性翻轉,每年還將有接近5萬億用于出口或投資的商品,進入到居民消費領域。
這意味著經濟增長轉變至依靠內需支撐的同時,人民消費水平也躍升到一個新高度,民生將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一個基本的立足點。
在另一層面上,過去三十年,處于“摸石頭過河”狀態中的政府,將一些社會職能,如醫療、教育、住房等部分放歸經濟市場,其中自然皆有成敗,當整個社會在經濟、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三駕馬車上,熱衷于單純的經濟增長時,國家人均GDP在2008年超過3000美元,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也隨之而來。
擴內需、調收入的初衷,意在刺激消費,形成貨幣循環。但當民眾在醫療、住房、教育等環節上,無法很好地依賴于民生保障體系,不得不更多依靠自身時,即便是增加了民眾收入,也無法很好的達到刺激消費的目標——民生保障體系的不完整,直接導致老百姓不敢花錢。
在國家遠沒實現“藏富于民”之前,希望透過市場經濟手段引導民眾消費,自然要先解決民眾的后顧之憂。由此可見,民生保障將是各級政府官員在謀劃地區藍圖時,再不可忽視的“最后一公里”。
2008年為抵御金融危機,中央政府推出龐大的4萬億投資計劃,日前又有消息稱,2009年央行為應對金融危機累計超發人民幣43萬億。由此觀之,出于控制經濟局面的考量,未來五年中央政府再出巨型投資計劃的可能性極為微小。對于等待外貿復蘇的我國經濟而言,加大投入民生項目,將是繼4萬億投資之后的另一大勢。
研究表明,目前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超30%。而2000年到2009年中央政府的民生投入,呈現出“高增速低比重”格局。這種更宏觀層次的對比,顯示出民生投入在未來所存在的巨大空間。如何做大做強這塊民生蛋糕,將是地方官員在未來十二五期間的施政要點之一。
如果說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是改革進程中無法回避的陣痛,則改革30年之后,在政府的財富存量因既往“GDP第一主義”而達到高峰,足以支撐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會的巨額開銷時,將施政規劃重點落在民生,關注公平與正義,讓更多人分享改革成果,無論是從財政準備還是社會需求而言,都正當其時。
(作者為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