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國務院此次常務會議的背景,是今年7月以來我國價格總水平上演“步步高”,尤其是以農產品為主的生活必需品價格更是不斷“大躍進”。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1月上旬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平均價格,同比上漲了62.4%。除最便宜的大白菜,其它蔬菜價格普遍超過2元/斤,個別甚至超過了3元/斤。 民以食為天,菜價系民生。當曾經的“白菜價”成為傳說,老百姓的菜籃子越拎越重,普通百姓的微薄收入在高企的菜價里被稀釋成了快餐店的清水湯。“一元”菜價時代的終結,同時考驗著市場的力量與市長的智慧。早前,福建省福州市就開始對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和空心菜等4種主要蔬菜實施“限價令”。由行政權力主導的這場“菜價保衛戰”暫定為期兩個月,福州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政府干預、控制菜價的城市。從市場上情況來看,“限價令”立竿見影:第二天,福州6家主要超市的80家門店全部將菜價調至政府指導價之下,4種大路菜的降價幅度兩日間普遍達到15%-50%。對于低收入群體來說,“限價令”令人歡呼雀躍,但是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和長遠考量來看,由行政權力主導的“菜價保衛戰”不會完勝。因為,近期菜價的突漲同樣有著實實在在的客觀原因。首先,是通脹的大環境使然。雖然各方對是否超發了43萬億人民幣貨幣沒有定論,但對超發貨幣的事實本身卻是沒有爭議的,而超發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貨膨脹。對于普通百姓,通貨膨脹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物價上漲。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又被通貨膨脹不聲不響地笑納了。“是錢不值錢了,不是大白菜漲價了”,老百姓用自己的語言來解讀“貨幣貶值”這個深奧的經濟學術語。菜價基準水平近期高升,正是在業已形成的通脹環境下,對近幾年來蔬菜價格增幅緩慢、甚至遠低于整體消費價格水平的報復性上漲。其次,是生產成本提高的原因。種菜需要勞動力,人工成本比去年增加了20%;種菜需要生產資料,農藥、化肥價格都有上升;蔬菜需要流通,油價的不斷上升導致運輸成本不斷增加。這些成本集體發力,沒有理由不將菜價推向高位。第三,是城市自供能力削弱的原因。城市蔬菜供應無非來自兩個渠道,一是“客菜”,即外地輸入蔬菜;二是“主菜”,即本地生產蔬菜。就市場價格“維穩”而言,“主菜”是主要力量。但這些年,不少城市在建設與發展中一味求“大”,不停地擠壓和蠶食郊區的菜地,致使城市蔬菜自給能力大大下降,對“客菜”依存度越來越高。“客菜”運輸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價格自然也較難控制。此外,從短期來看,菜價上漲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供需的因素,還有氣候和天氣的影響等。作為一般競爭領域,菜價的決定者,應該是市場,不是市長。而市場經濟的要義在于公平,任何傾向性損補和干預不僅悖逆價值規律,也不能長久維持。行政權力主導的“菜價保衛戰”,看起來確實很美,卻更容易“傷及元氣”:一來,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終端產品價格往往是多道工序價值疊加的結果。當菜價高漲時,政府就直接拿終端賣場殺價,這樣貨架與菜攤上的菜價是便宜了,但如果賣家的利潤也被殺得片甲不留,誰又愿意繼續做虧本的買賣呢?二來,目前的菜價飛漲,并不是終端銷售者坐地起價的結果,菜價飛漲顯然與官方公布的CPI漲幅,柴米油鹽的價格走勢步調是一致的,算不上“出格”。谷賤傷農,菜價也一樣。如果目前通脹的環境得不到顯著改觀,行政化“限價”簡單推行,恐怕會讓不少人放棄種菜、賣菜的行當,這是比高菜價影響更可怕的事。可以肯定的是,“限價令”對普通百姓來說無疑是福音。然而,用行政手段這只“有形的手”干預市場經濟這只“無形的手”,無疑僅僅只是“救一時之用,解燃眉之急”。結果,菜價是降了,但后患也容易隨之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