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這個生產商,每年要提供N個佳節讓我們體驗,什么七夕情人節,中秋月餅節等等,雖說一直裹著傳統這個包裝袋,但到了那天,沒聞到傳統的香,倒是一鼻子的山寨味。可謂是一直在模仿,從未有還原。
拿七夕來說,雖號稱中國版的情人節,是牛郎織女約會的日子。但追根溯源,就會發現很牽強,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講過此故事:“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不難理解,因工作原因,愛人長時間兩地分居,“天帝”在七夕給他們放了一天探親假罷了。
把傳統的“七月七”打造成“中國人的情人節”無外乎是商家的炒作。每年又是廣告,又是晚會,有些地方還要舉辦民俗文化論壇,可最終不管是商家“打造”還是政府“法定”,也沒看到同志們向外國人過情人節時那般瘋狂,那般人山人海。七夕還在古代“公測”的時候,又叫“乞巧節”、“少女節”,到了現在一些人下載了國外的補丁,硬是將其更新升級成了山寨版的情人節,不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更是讓不明真相的青年男女們為了給“情人”過節而過情人節。如此過節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雖說七夕是節日,但沒有假,就成不了節假日。過七夕節便成了“偷偷摸摸”的,沒時間停下匆匆忙忙的腳步,也就沒時間靜下心來,盡情地感受人間的溫暖和愛,感受那些值得我們珍惜和回味的點滴。實際上,即便是放假的中秋節,何時有過《東京夢華錄》描繪的“中秋節前,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呢?多是上班族獨自在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吧。如今的城市生活,一家人聚在一起從容吃一頓飯的時間都很難得了;對于傳統節日,我們不僅失去了一天兩天的假期,更失去了人間美好情感的感受、美好生活的積淀與回味。
我們總能看到西方人在過萬圣節、圣誕節時,那么激情四射,那么熱情洋溢,享受著節日的快樂,眼瞅著自己的“鬼節”、“七夕節”、“重陽節”越來越顯得老土冷清,以為進口他們的節日,就能煥發我們逝去的快樂。
其實,看不見的生活壓力像木馬一樣隱藏在各種版本的節日背后,一旦跳出來就能讓你的節日過的索然無味,一邊是激烈社會競爭導致工作崗位稀缺,一邊是物價上漲迫使拼命攢錢,500萬才能過上富足的老年生活。前幾天媒體報道稱,中青年人應該作好“空巢養老”的準備,必須從現在起留出自己“過冬的糧食”。如此背景下,沒有安全感的人過節,不僅沒有內容,形式上也很痛苦。節日沒成生活的開始,反而是工作的前奏。
導演馮小剛在微博里說,“不能因為玩耽誤了工作,更不能因為工作耽誤了玩。” 真正的快樂是把每天都過成節日,不然面對中國節還是外國節,你都能“打醬油”般過一個沒滋沒味的山寨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