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來沒有那么多“鳥人”,那只鳥更多的存在于我們的心里。
“鳥人”是一句罵人的話,不守規矩、不講信用、難以溝通的人謂之“鳥人”。
我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很多情況下,“鳥人”都是一些人給另外一些人貼的標簽。因為偏見和過度自信,每個人都會把別人當成鳥人,也會成為別人眼里的鳥人。
偏見來自于定型,定型并不一定是一種蓄意的傷害行為。在多數情況下,它僅僅是我們人類認識世界認識他人的一種便捷方式,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用定型思維給別人歸類。
在一個事實背景并不十分清晰的情境中,人們很可能做出與他們的偏見相一致的歸因。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在他的著作《社會性動物》中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偏見的無所不在:如果一個衣著得體的白人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坐在公園的椅子上曬太陽,人們不會有任何看法。但如果換成一個黑人,人們很可能斷定他是一個失業者而且并不急于尋找工作。
有的人因此會火冒三丈,因為他剛交過所得稅,自己辛苦掙來的錢被征稅,用來補貼這樣一個不愿意工作的懶漢。因此他更加堅定了黑人比較懶惰的偏見。而事實上,這個黑人可能是一名律師,心血來潮把和他的當事人會面的地點選在了公園。
美國電影《沖撞》反映的就是這種族群偏見,在洛杉磯這樣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種族之間的偏見讓人們都把不同種族的人當成“鳥人”。白人與黑人之間、墨西哥人與亞裔之間,矛盾總是容易演變成沖突,偏見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偏見不僅影響人們的歸因判斷,而且人們得出的錯誤結論會為他的負向情感辯護,而且會進一步強化這種負向情感。
“過度自信”的心理定勢是人們常常把別人當鳥人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過度自信會產生判斷上的自利性歸因偏差。人們對于一件成功的事情總會歸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對于失敗和錯誤則喜歡歸因于意外、外在因素或者運氣不好。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卻總是給出相反的歸因。
當面對一個必定會有不同看法的問題的時候,每個人都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斷更正確,而爭論一旦開始,偏見一定會適時的潛入我們的思維方式。“領導總是會……”“女人總是會……”“年輕人總是會……”的思維慣性會讓我們停止對解決問題方法的探究,甚至以前發生的種種不快也會涌上心頭,“對鳥人真是沒辦法”,我們常常會用這樣的理由為自己開脫,并最終放棄通過溝通說服對方的嘗試。
世界上任何一個辦公室都充滿了矛盾,一旦我們把別人當做“鳥人”,思想必然發生短路。
除了在一起共處更多的時間,沒有辦法真正地消除偏見。除了學會換位思考,也沒有辦法解決過度自信的問題。世界上本來沒有那么多“鳥人”,那只鳥更多的存在于我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