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彼特·戴蒙德、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以及美國西北大學的戴爾·莫滕森。
這一結果與眾多媒體和專業人士的預測大相徑庭。此前,這三位經濟學家基本無一人被列入本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中。那么,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本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大爆“冷門”?
原來,獲獎的三位經濟學家雖然理論的方法和角度各自不同,但都是致力于解決全球勞動力市場問題,這對當前市場中有關失業問題的爭議無疑具有更多含義。
在全球經濟疲弱復蘇的當前,社會各界對失業問題以及失業原因日益重視。而獲獎的三位經濟學家通過對勞動力市場多樣性的調查,分析出不同程度的失業,以及這種程度的失業率將會持續多長時間,其理論能夠用于揭示失業的根源,究竟是“周期性”失業還是“結構性”失業,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研究失業意義重大
“這三位經濟學家對失業的分析,足以讓他們得到這個獎項?!比鸬浠始铱茖W院在闡述為何將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這三位經濟學家時表示,市場大部分交易都是為貿易而進行的,當然會出現一些貿易摩擦。在勞動力市場上,這種摩擦和沖突同樣存在,這表現為許多公司也發現會有許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業人員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崗位。
包括彼特·戴蒙德在內的三位獲獎經濟學家的經濟理論解釋了市場上這種沖突,他們的理論意味著雇傭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員和需求工作應該提供合理的機制。
生于1940年的皮特·戴蒙德是一位美國經濟學家,現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他最初因為最優稅收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而著名,該研究被廣泛應用于公共政策。不過,讓皮特·戴蒙德榮獲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卻是他在勞動力市場搜索方面的理論。他的理論首先分析了價格和供應量的關系,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已表明很多很小的搜尋成本可以帶來很大的影響。其次他還研究關于這種搜尋的市場是否有效的問題。對此,他的研究結果是政府要有相關的作為,但是通常時間下這種搜尋是沒有很高的效率。皮特·戴蒙德對勞動力市場的研究最為經典的是貝弗里奇曲線經典,這通常被引用作為結構性失業的證據。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直接任命皮特·戴蒙德為美聯儲官員之后,他的理論開始大行其道。
戴爾·莫滕森也是一位美國人,現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他的研究包括對勞動力市場搜索和匹配的調查。莫滕森最知名之處是他在摩擦性失業理論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工作。從這一成果出發,他進一步研究了勞工移動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問題。
本次諾貝爾經濟學家的第三位獲獎者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他最知名的學術成就是針對勞動力市場和宏觀經濟間相互作用的搜尋和匹配理論。他推動了匹配函數概念的確立(該函數用于解釋某個特定時間段內失業至就業的流動狀況),他是利用這一函數進行經驗估算方面的先驅之一。
“按照三位經濟學家所建立的模型,能夠揭示失業率是如何形成,以及空缺崗位是如何形成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我們可以使用這一模型分析上述圖形中的數據,理解失業率和空缺是如何形成的。理解了這些理論之后我們可以研究一下政府的政策,比如我們可以研究政府關于失業率的福利政策。政府會提供失業者的福利,也會提供相應的政策和管理。當然這一理論也可以用于其它市場,并不僅僅限于勞動力市場,比如貨幣政策等等?!?/p>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全球正面臨著新的就業危機,這不僅體現在發達國家就業率下滑,也表現為不少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短缺以及不平衡的勞資關系等。
當前,發達國家無就業的復蘇,不僅僅是一種周期性的失業,更是一種結構性的失業。而從本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結果來看,西方正在重新審視勞資關系和經濟關系,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將由原來的經濟增長優先,轉變為就業增長優先,用以構建一個良好的經濟增長生態系統。
從這個角度來說,包括就業問題在內的勞動力市場正在日益成為全球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將成為未來經濟學界所關注的重點話題,因此這三位經濟學家獲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失業正成新的風險
6月30日,國際勞工大會第99屆會議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創下的高失業率并未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而好轉,許多國家的失業人數仍在持續增加,預計2010年全球失業率將達到6.5%,失業人口超過2.1億人,與2008年相比,增加了約1億人。
不僅如此,每年適齡就業人口還將以1.6%的速度增加,即每年新增4500萬人。因此未來10年要創造4.4億個工作崗位才能吸收全部需就業和失業人口。
更應看到,全世界青年的失業率將在2010年底達到史上最高,屆時至少有8000萬青年處于失業狀態。而且,盡管世界經濟已經開始復蘇,但青年失業率在2011年仍會繼續增長。必須重視青年失業問題,因為找不到工作可能會給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帶來挫敗感,有可能導致犯罪、心理疾病或是吸毒、酗酒等事件增多。
事實上,失業問題正在成為威脅全球經濟復蘇的新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席科恩發出警告稱在失業率大幅下降之前全球金融危機將不會結束,并敦促各國政府盡快將恢復就業列入其整體經濟政策框架之內。他說:“持續的高失業率如果得不到緩解,將導致部分國家的社會出現緊張局面,并在一段時間內限制經濟增長。”
高失業率背后可能存在著更大更深層次的危險。首先,如果長期失業的心理預期在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中間扎下根來,那么年輕一代就可能真的會成為“與勞動力市場脫節的失落的一代”。其次,長期失業率高企的負面影響還將蔓延到整個社會的其它鏈條上,包括引發公眾健康風險上升、醫療成本上升,同時父母失業可能帶來子女教育問題等,而這在社會安全網相對不健全的低收入國家中風險尤為明顯。
9月份,美國失業率為9.6%,連續第17個月保持在9%以上;而歐元區失業率則連續五個月維持在10%,創下了歐元區成立以來最糟糕紀錄;今年日本的失業率也一直在5%左右的高位徘徊。
各國紛紛出招擴大就業
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已開始溫和復蘇,但各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卻成為經濟全面復蘇最大的一塊“絆腳石”,如何破解就業困局成為各國下一階段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復蘇的關鍵所在。
對此,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索馬維亞表示,沒有就業復蘇,可持續性復蘇就無從談起。各國面臨的挑戰是怎樣確保并加速就業增長型經濟復蘇;通過為所有人提供就業,引導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之路。
比如,愛爾蘭經濟已經開始復蘇,但失業危機并未好轉,失業人口仍然繼續攀升,政府表示,年內失業人數可能還會增加,總計失業人口已經超過45萬多人,失業率達到13.7%。
而從歷史經驗來看,就業復蘇一般都滯后于經濟復蘇,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在經濟復蘇勢頭完全確認前,通常持觀望態度而不會立刻著手增加雇員擴大再生產。這也被稱為“無就業復蘇”。此外,各國政府為了削減高額財政赤字,被迫實施財政緊縮政策,也是導致本輪復蘇進程中失業情況改善緩慢的一大原因。比如英國新政府的緊縮措施可能在未來幾年導致50萬公職人員丟掉工作,而政府開支削減也導致就業促進計劃缺乏足夠實施資金。
為此,各國政府紛紛采取各種措施以增加就業。促進就業,根本上來說就是要推動經濟增長,從而刺激企業擴張多招員工。
去年年初,奧巴馬政府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計劃在兩年內挽救或創造350萬個就業崗位。美國國會還提出“美國制造”一攬子計劃,總投資170億美元,旨在幫助制造業重拾競爭力,并恢復該行業在過去10年間失去的約560萬個就業崗位。奧巴馬9月6日還公布了500億美元的大規?;ㄓ媱?。此外,奧巴馬還全力推動國會通過一項總額約420億美元的小企業救助法案,為小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增強其融資能力,避免小企業因經營困難而裁員。
歐盟國家則鼓勵企業以縮減工作時間來取代裁員,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大批失業,而且一旦經濟形勢好轉,企業又不必為重新雇傭合適的人手而發愁。
同時,為了鼓勵失業人員自主創業,歐盟今年3月推出了一項總額5億歐元的微貸款計劃,分8年展開,旨在為那些在經濟危機中失去工作的人們另謀生計提供一種選擇。
眼下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20%,且年輕人失業比例亦居各國之首。該國總理薩帕特羅稱該國已投入大筆資金用于對失業人員的再培訓,以幫助他們重新回到勞動力市場。
德國為解決失業問題而采取的“短工”措施被國際社會引為成功經驗,具體做法是限制企業解雇員工,但工會、雇主和雇員可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商議削減工資和工作時間。
目前失業率為10%的法國則試圖通過鼓勵公民自主創業來緩解就業壓力。據法財長拉加德介紹,法國政府兩年前啟動了一項專門計劃,允許小企業在實現盈利之前暫緩納稅及交納其它相關費用。受益于此項政策,過去兩年間法國總計約53萬人選擇了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