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長的年代背景來區分當下中國導演的作品與風格,也許有失偏頗。但是他們身上卻有著一個非常明顯的集體標識——攝影專業也好,文學專業也罷,勿論是否專業導演科班出生,都同為北京電影學院的歷屆畢業校友。盡管導演風格各異,藝術各有專攻,但他們對母校都有著共同的美好記憶。在他們眼里,北京電影學院始終保持著對電影的一種尊敬,對電影的一種研究,對某種價值觀的肯定。
寧浩:電影學院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信念
寧浩,2003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主要的電影作品有《香火》、《綠草地》、《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瘋狂的石頭》令其成為中國炙手可熱的新銳導演之一。2009年1月上映的《瘋狂的賽車》取得了過億的票房收入。
北京電影學院提供了特別多的接近電影的機會:比如說看電影的機會,比如說討論電影的機會,比如說第一手的專業電影書籍材料。在這種環境中,北電的學子們會比較容易快速地認清自己,接近電影的本質和真相。作為一個學生,在不用負社會責任的狀態下,單純地學習,這時候能夠騰出大量的精力反觀自己,來觀察自己到底具備哪方面的能力和有可能去做什么。
寧浩覺得在電影學院收獲最多的首先是信念,其次是認識自我和認識電影的專業知識。
他回憶道,“當年我們上課的時候,基本上人手一個機器,不會有輪著使的情況。我覺得當時電影學院教學方面的設施是非常強的。”北電的教學設備基本上跟市場上相關設備是同步配備的,甚至比市場上的設備還先進。“由于我們的設備是人手一臺,而且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動手機會,你不完成都不行,環境逼著你去做。所以你會很清楚自己的水準到底到哪里,而且會有很充足的練習機會。我覺得電影學院的硬件設備為我們學習提供了很充分的一個保證。”
電影學院的學生們,常常會有很多社會實踐的傳統。“我記得我們系里面每年都要組織去下鄉,帶著學生到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到縣城或者到農村,去參加社會實踐,運用你的專業的技能去到比較新鮮的地方去進行拍攝和訓練。”寧浩覺得社會實踐是電影學院非常活潑的一種教學辦法,而且是給學生們打開眼界的一種教育方式。“這是當時我們都最喜歡上的課,因為可以出去見到更多得更直接的跟生活有關的、能夠刺激創作的一些東西。在教學當中第一是培養觀察生活和提煉生活的能力。第二也是訓練在不同的情況下、光照的狀態下如何應變處理的能力。還有就是更多的量化了學生作品,提高技術水準。”每一次在進行完下鄉的實踐課程之后,攝影學院的同學們在回北京之后都要搞一次圖片的作品展覽。“我覺得這種課程設置很活潑,因為調動起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覺得我拍得不錯,我拿出來給同學們看看,或者給全校的師生老師們匯報一下到底是什么樣。這些都形成了很有效的教學刺激,最大可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社會實踐課程能夠積累很多實際的經驗,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狀態。”
陸川:電影學院三年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三年
陸川,1998年獲得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碩士學位。 其導演的電影作品《尋槍》、《可可西里》均取得巨大成功,受到許多國內、國際的好評,并獲得諸多獎項和榮譽。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南京!南京!》于2009年4月起在中國大陸全面公映并廣受好評。
“我印象中在北京電影學院的三年就是特別幸福,每天都過得都很充實,特別快樂。那三年的生活是三點一線,就是教室、拉片室、宿舍。另外三年以來也沒談過戀愛,就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塊干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海棉,一下丟水里那感覺,然后 ‘嗖’得那三年就過去了。”提起在電影學院的往日時光,陸川臉上仍舊洋溢著一片幸福:“我覺得那三年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三年。”
曾為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的陸川覺得,電影被賦予一種特別自由的精神。他認為身為導演就是要捍衛自己的表達,就像藝術家都有權力去捍衛自己的思想。“這種自由精神是在導演系里特別強調的一個東西。導演系除了教電影之外,還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一些東西。這種探索,對人的內心的探索是無止境的,所以我覺得在學校里邊學到這種簡單樸實的對人的關懷,對我這一生的創作都會有教益。”
提及電影學院的同窗情誼,陸川也很有感觸:“我對學校的同學特別有感情,因為一路上走過來我的團隊里幾乎都是同學。我覺得電影學院的同學,就是在我能夠找到的合作團隊中間,對電影最忠誠的人。”所以陸川感到在電影學院學習是很幸福的事情,能夠有一幫志同道合的同學在周圍共同成長。在他心目中,在各種場合碰到歷屆電影學院畢業的同學,陸川都會感到更加親近一些。
賈樟柯:電影學院是享受自由學術的一個空間
賈樟柯,1997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在校期間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實踐。主要導演作品有《小武》、《站臺》、《任逍遙》、《世界》、《東》、《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等。曾被譽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賈樟柯認為,北京電影學院始終保持著對電影的一種尊敬,對電影的一種研究,對某種價值觀的肯定。“我覺得學電影也算是學藝了,言傳身教非常重要。我記得在我讀書的時候,很多老師肩負著向各個系的同學傳授電影知識經驗這樣的責任。他們的講座,他們從國外帶回來的資訊,當時都給我們很大影響”。 提及曾經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的時光,賈樟柯回憶道,“我覺得很難忘的是我們歷屆的校友,他們拍新片之后會把電影帶回來,在學院放,然后跟同學交流。那個場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次有這樣的活動都好像是過節一樣,我覺得真的有一種電影學院好像一個家庭一樣。一看到那些師兄、師長他們最新的創作作品帶回來的時候,我覺得這樣一種互動,這樣一種精神的傳接,是電影學院非常重要的教學的手段,很有親近感。”
他認為電影學院是享受自由學術的一個空間,尤其是在每次看片之后的討論會上。“在我讀書的時候,最難忘的就是每一次學校放了新電影之后,課堂就自覺地變成一個論壇,在課堂之外也跟老師會有一個很熱烈的互動。”電影學院這樣關于電影的討論可能是在同學們一起吃飯的時候,也可能是在他們一起走路的時候——無處不在地討論電影的氣氛,給了北電的學生一種重視電影、愛電影的感染力。
“在信息資訊非常發達的今天,大家可能有許多渠道接受電影知識,獲得電影資訊。但是如果有幸進入到北京電影學院,通過四年或者是三年的時間去系統地專業地學習電影,我想它會是一個最快捷最系統地讓你終身受用的一個渠道,使你成為一個知識全面的電影工作者。”賈樟柯認為電影學院最令他感到迷人的地方,在于雖然它是分科系的,但是學院頭一兩年級基本上會有很多公共課。不管是學什么專業的,電影的各個門類,從文學到錄音、攝影、美術都會涉獵——比如他當年是學電影文學的,但是一直到大學二年級都有電影攝影課。這樣的課程設計對于他日后走上電影導演之路,提供了非常實際有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