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雖簡而意頗豐”,抑或“于細微處顯神韻”,無不積淀了深刻的藝術內涵。
提到中國的傳統美術,您肯定很容易想到寫意式揮毫潑墨的大氣和工筆般一絲不茍的精致。“形雖簡而意頗豐”,抑或“于細微處顯神韻”,無不積淀了深刻的藝術內涵。
本期的“非遺拾萃”將為您打開傳統美術世界的大門,體驗精細高超的創作技法,走近這些技法的傳承人。
栩栩如生的北京絹人
絹人,是美術人形的一種類別,民間玩具的“針扎”、“彩扎”等手工藝品都和它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取材于民間故事中的戲劇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題材。北京絹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品,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齊聰穎,女,1946年出生于河北。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她自幼酷愛美術,喜歡民間繪畫、繡花等藝術。1963年調入北京絹人廠工作后,在宋翠珍、葛敬安、張琴等老師的精心指導、口傳心授下,學習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絹人制作工藝。絹人的制作,要經過雕劃、彩繪、縫紉、道具服裝、頭飾整理等十多道制作工序,都需要精密高超的技藝。她一絲不茍學習技藝、精益求精制作佳品,從事北京絹人制作近40年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她的作品有歷代仕女、戲曲人物、菩薩、京劇臉譜,做工精細、形象逼真,具有較高的欣賞、收藏和藝術價值。
齊聰穎曾多次到國外參展、交流,不斷提高制作技藝,她的作品曾獲北京市精品、佳作獎和“工藝美術杯”銅獎等多種獎項。多年來她博采眾長,努力追求,為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她講學傳藝帶徒弟,為民間技藝后繼有人辛勤工作著。
精細秀美的團花剪紙
剪紙,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它工具簡單,制作方便,能表現各種題材、風格和地域特點的藝術形象,在民間流行甚廣,后逐漸傳入城市。
一張大紅紙,簡單地反復對折,然后用剪刀一次剪出花紋復雜的鏤空圖案,這就是“團花剪紙”。
張鳳琴,1956年生于北京。她從小由奶奶傳授剪紙藝術,現為高級美術教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委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她長期從事青少年兒童美術教學工作,特別是在剪紙藝術的教學普及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她編寫的教材《輕輕松松學剪紙》1-6年級和《剪紙藝術將從這里延伸》,匯集了她多年來剪紙藝術教育的優秀成果和實錄畫面,又出版了“跟我學中國剪紙” 的VCD中英文光盤,把剪紙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地。
張鳳琴的作品精細秀美,常以生肖動物、花卉及中國民間的吉祥物為創作題材,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她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可謂桃李滿天下。多年連續被評為中小學藝術教育先進個人,并在北京市中小學生剪紙藝術作品展周中獲得“突出貢獻獎”。
在華夏風韻剪紙藝術展上,她的剪紙作品《前程似錦》榮獲金獎。在國際剪紙藝術展上獲銅獎。剪紙作品《福滿乾坤》贈送中國駐英大使館,多幅作品被海內外藝術館及剪紙愛好者收藏。她曾赴臺灣、英國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展演活動。
2000年《師生情》在中國美術館展出,2001年《祖國的未來》等剪紙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并被錄入畫冊,2003年《吉祥如意》等剪紙作品在中央美院展覽館展出,2003年剪紙作品《平安》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并被錄入大型畫冊,2004年作品《歡聚一堂》、2005年作品《金雞獻福》等作品在中華世紀壇展出,2006年1月參加春節大聯歡“百花迎春”現場表演。她還多次應邀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進行剪紙講座,傳播剪紙藝術。她培養的學生亦有不少作品獲獎。
鬼斧神工的平刻微雕
于細微處顯神韻的經典代表,一定要數平刻微雕技術了。
我國刻字的歷史要上溯到3000年以前的甲骨文時期,后發展出微刻藝術。微刻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古代是憑借眼力雕刻而成,如甲骨文時期刻的微型文字;近代是在古代的基礎上,憑借眼力借助放大鏡制作而成;現代是借助顯微鏡制作觀看,如在發絲上雕刻,在每平方毫米刻40字等,這個時期已達到人的制作極限;當今,采用納米技術進行微雕制作,通過電子顯微鏡觀看組成的文字圖形等。現在借助不同材料、不同手法、不同風格進行微雕創作,微雕藝術正逐漸被世人所親睞,被譽之為“鬼斧神工”,其微雕技術也被應用到特殊領域。
微雕又被稱為“神刻意雕”,它強調“手技為主,目力次之,意在刀先,施意于刀,心手相應,刀運神出。”平刻微雕的工藝流程分為:下料、整形、拋光;固定、打線、雕刻、上色;配托、配盒、配放大鏡、拍顯微照片、配照片等10多道工序。通過 寫(如筆)、劃、擦、推、拉、點、撓、挖等刀法,再經過細致加工后才能完成作品。微雕刻類作品大多使用發絲、象牙、木、竹、玉等材質,其作品取材于書法、國畫、壁畫、攝影以及自然環境,如:竹林、影壁、庭院、畫室、書房等。
陳小林,1959年出生在海淀上莊,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輔仁美術研究會理事。他自幼從祖父陳瑞寬學習虞、褚、歐、顏、柳等唐楷,臨摹《芥子園畫譜》。20世紀80年代考入首都師范大學書法專業。1985年經季羨林先生介紹,得到啟功先生的指教并從其學習書法。1979年學習微雕發刻,1981年從陳石品先生學習象牙微刻,在一粒米上刻全部蘭亭序。他現能達到每平方毫米刻40字,在發絲截面畫上“京”字,能在象牙上刻歷代書體,達到微中見大的效果。他的作品追求書法筆意,形成了見刀有筆二者相間的風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晚報上發表微雕發刻等作品。
栩栩如生的北京絹人、精細秀美的團花剪紙、鬼斧神工的平刻微雕,在這精致的手工藝品中,無論是清麗、工細、秀美,還是粗獷、渾厚、熱烈,無不洋溢著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彰顯出中華民族的審美氣質,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