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銀監會并沒有成立專門的消費者利益保護委員會或者設立相應的部門,消費者利益受損事件不斷發生,這方面還有待加強
銀行業涉及國家安全,因此對銀行業的監管治理尤為重要。我們借鑒國外學者構建的金融監管治理評估框架,結合中國實際,設計了中國銀行業監管治理指數的指標體系。中國銀行業監管治理指數指標體系可以分為四個緯度:獨立性、責任性、透明度和監管操守,每個緯度又細分為若干指標,總計47個指標。指標賦值方法是:如果中國銀行業監管當局完全達到某個指標的要求,則為2分;如果部分達到要求,則為1分;未達到要求則為0分。最后按照維度將指標得分進行加總,通過將得分轉化為百分制(相對數),進而得出中國銀行業監管治理指數。
在中國銀行業監管治理指數體系中,獨立性指數為63.16,責任性指數為82.14,透明度指數為68.75,監管操守指數為83.33,總體指數為72.34。考慮到中國金融市場目前的發展階段,這應該屬于不錯的成績,基本上與現實情況相符。
自中國銀監會成立以來,中國金融監管治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現在已具備良好的監管治理的形式。但是,現實中銀行業監管治理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改善。
在獨立性方面,銀監會的主席由政府來任命,這就難以確保銀監會不受政府干預的影響。政府可能會因為某一階段的發展目標而找借口干預正常監管。例如在市場準入和日常運營監管方面,責權名義上統一于銀監會,但是在撤銷牌照、許可證等涉及市場退出方面時,銀監會分支機構如果要對某些金融機構退出市場提出處理意見,必須先征得地方政府的同意才能上報銀監會。再比如,目前銀監會的預算是采用監管收費、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的財務管理體制,監管收費上繳財政部,銀監會的預算需得到財政部批準,這種監管經費籌集體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政府干預,從而降低了監管治理的獨立性。
在責任性方面,《銀監法》等法律法規雖然規定了銀監會同其他監管部門定期磋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然而,這畢竟是一種松散型的監管合作方式,在目前實行分業監管體制而金融機構的混業經營逐漸盛行、金融創新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這種監管方式必然會出現監管真空和監管重疊。由于監管責任、權利界定不清,各監管部門還有可能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
在透明度方面,雖然銀監會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監管經費的籌集方式和基本使用情況,但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并未公布關于其運作情況的經審計的詳細財務報告,因而不利于社會監督;第二,信息披露嚴重滯后,目前已經是2011年,而銀監會網站披露的僅僅是2007年的經費預算和支出情況,2008、2009年的信息尚未披露,按目前的信息披露速度,即便2008、2009年的經費支出存在問題,那也得在兩年之后才能發現。在消費者利益保護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其重要性凸現。在危機中,一些金融機構的欺詐行為使消費者蒙受巨大損失。因此,危機之后,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紛紛采取措施加強消費者利益的保護力度。目前中國銀監會并沒有成立專門的消費者利益保護委員會或者設立相應的部門,消費者利益受損事件不斷發生,這方面還有待加強。
在監管操守方面,《銀監法》、《銀監會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約法三章”》、《銀監會內部監督暫行辦法》等對監管人員的行為準則在制度層面做出了規定。總體上來看,銀監會監管操守制度在形式上基本完善,但這些法規制度在實施中還存在問責標準不明確、不夠細化、實施難等問題。例如,《銀監法》第十條規定,監管人員不得在金融機構等企業中兼任職務,而2009年銀監會卻選派了5名監管人員到商業銀行掛職,顯然有違反《銀監法》的嫌疑。此外,目前問責的執法主體是紀檢部門,其工作重點在于檢查違法違規行為,而對于監管不作為、監管工作是否達標、監管目標是否實現等方面的關注和監督還很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