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部關于人的電影,它描摹的可能也不是政治倫理的正義與否,而是假借一個與政治有關的題材訴說人性中的正義力量
綜觀歷屆奧斯卡獲獎影片,對應于西方電影工業在技術層面的不斷進步,對感官的直接刺激一直是基本方略。刺激,不僅是確保上座率的噱頭,也一向是當代電影藝術呈現的義肢。上屆獲獎影片《拆彈部隊》雖無《大兵瑞恩》那么廣闊和血腥,但冷酷的戰爭場景和沉重的恐懼感確實成為它成功的核心因素;遑論《無間道風云》(2009)的結構主義、《撞車》(2008)的犯罪問題,以及《老無所依》(2007)的西部風光……出奇制勝表達的是無奇不勝,相比之下,《國王的演講》乏善可陳。它所忠實的是電影最樸素也是最豪華的影音元素,鏡頭傳統而保守,但做到了無與倫比的精致和優雅。有如一條碧波蕩漾的河流,在城市和村鎮的一側緩緩流淌,在波瀾不驚的敘事中展現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奮斗史”。
確實如此,完全可以將該電影視為一部勵志片。約克郡公爵艾伯特作為英王喬治五世所信任的兒子,擁有了一位王子所應擁有的美德,卻因為父兄的堅強存在而缺乏自信,這導致了他自幼的口吃。作為王子和國王,他卻無法在無線電時代對公眾進行演講,一旦演講只能出丑。其妻進入民間,替丈夫找到了一位“體制外”語言矯正醫生。在后者的幫助下,他終于鼓足勇氣接替了只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愛德華八世辭去的王位,并在1939年的圣誕致辭中流暢而清晰地向世界表達了英國向德國納粹“說不”的堅定意志。用中國人的習慣說法,這就是一個殘疾人身殘志堅最終走向成功的故事。“成功學”不僅在中國暢銷,或者亦為世界的主旋律?好在作為勵志片,這部電影毫無催淚效果,也完全拋棄“弱者關懷”,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煽情做作不夸大其詞,它所體現的恰恰是人性的力量和平等的力量。傳奇主義應為皇室題材的先天優勢,《國王的演講》似乎僅僅試圖說明王子或國王與眾生在人性上的平等。換言之,這是一部關于人的電影,而非關于身份的電影。
事實上,歷史上的喬治六世并非如電影中那么堅定和勇敢。《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的編輯毫不客氣地指出,電影的主角喬治六世的形象被徹底美化和羅曼蒂克化了。歷史上的喬治六世被認為是一個“傻瓜”,他嗜煙如命,缺乏主見,在納粹問題上也一直表現軟弱,綏靖主義。不過,它既然不是一部關于身份的電影,也勢必不是一部關于政治是否正確的電影(即便電影中所敘述的政治是正確的),換言之,它與張藝謀的權力美學涇渭分明。作為一部關于人的電影,影片描摹的可能也不是政治倫理的正義與否,而是假借一個與政治有關的題材訴說人性中的正義力量。所以,我以為用是否忠于史實來對這部電影進行評價是毫無意義的。
多年以來,真正滋養中國觀眾的正是包括電影在內的大量優秀的西方文藝作品。在這片古老的國土上,誠信已經顏面喪盡,加之在文藝方面創造力的全面萎縮,沒有任何東西足以使他們產生信任感。景觀使人們對金雞百花諸獎毫無興趣,對諾貝爾奧斯卡卻如數家珍。這顯然是這個民族當下一個極其嚴重并容易讓人產生絕望情緒的危機。不過,我們要反問自己的是,對西方文藝作品的認知,我們是否存在偏差?西方的物理運動也許并非我們的靜止審美所評判的那樣。就我所看,《國王的演講》獲獎毫無問題,它精準地表述了人類在同等問題面前必須付出勇氣和努力,即便這一主題如童話一般陳舊而單?。ㄊ聦嵣纤侨祟惖哪割}之一)。起碼它對人性正義力量的贊美使我們覺得畢竟有人是平和的,世界終歸是美好的,人類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