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金融市場上最大的沖擊莫過于歐債危機,從3月份的希臘危機到下半年的愛爾蘭危機,再到年底的西班牙危機,每一次負面消息傳出都造成金融市場的動蕩。人們甚至從更深層面來反思歐洲一體化以及歐元的前景,悲觀的人看淡歐洲一體化、看淡歐元,甚至認為歐元會解體。有的評論還直接宣判歐元的死刑。
進入2011年,歐元區會否繼續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重大風險源呢?歐元前景真的那么悲觀嗎?筆者認為,對于歐債危機,沒有必要予以放大,對歐元的前景更沒必要太過悲觀。
首先,歐洲各國的債務危機的性質可能被誤解了,其實際嚴重程度被夸大了。在人們常說的笨豬五國(PIIGS)——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從經濟指標上看,確實出現了一些麻煩,最重要的兩個指標——財政赤字和債務比率均明顯超出了《馬約》限定的3%和60%。但必須看到,馬約的標準是相當高的。在當今三大發達經濟體中,美國和日本的債務比率分別達到了120%和150%,日本的債務比率在2011年甚至會達到200%。與之相比,問題最大的希臘、意大利、比利時約為120%,并不比日本和美國更嚴重。此外,除了意大利外,另外四國均是歐元區中的后進國家,經濟起步基礎較低、人口結構較好,加入歐元區后受益于一體化的程度最高,其赤字和債務帶有明顯的新興追趕型經濟體的背景,一旦資產價格回落到位,經濟增長潛力再度發揮,外資會再度涌入,其自身的債務消化能力也是比較強的。
其次,主權債務高企的幾個歐洲國家盡管遭到了評級下調,債務到期還本壓力較大,利率也出現了明顯的飆升,但在2010年的幾次發債之中,均出現了超額認購,說明金融市場只是給予其較高的風險溢價,尚未發生信用崩潰。其中,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都是小國,只有西班牙是相對較大的經濟體,但西班牙的債務比率僅有70%,還談不上特別高的風險,目前一些經濟指標已走好,而2011年預算案將把赤字比率壓低到6%,更是積極之舉。日前中國國家副總理李克強訪問西班牙時就承諾購入西班牙國債,正是基于西班牙財政風險的短期可控性以及中長期經濟增長潛力。
第三,歐元是歐洲經濟一體化這個皇冠上的明珠,一旦失去歐元,歐洲經濟一體化將黯然失色,歐洲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成果也將大半付之東流。所以,歐洲內部盡管仍存在很多矛盾,但基于共同的利益,在關鍵時刻,歐洲各國將會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歐元。
歐元的創立是基于最優貨幣區理論,前提是區內商品、勞動力、資本完全自由流動以及自動的財政轉移機制。然而,由于歐元區內部存在語言、民族差異,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并未完全實現,同時由于主權國家的存在,各國之間也不存在無償的財政轉移,這使得經濟調整的過程比單一國家更困難一些。但這并不是說歐元區各國之間不存在相應的調整機制。例如,此次危機中建立起來的永久性救援機制就可以部分實現單一主權國家財政聯邦制的功能。
至于人們所普遍擔心的救援會加大道德風險,刺激某些國家在財政上失去自我約束,筆者認為,這有夸大之嫌。因為從成為歐盟國家到最終加入歐元,每個國家都經過了漫長的考核,雖然其間有些國家出現了作弊的行為,但這類事件出現之后,歐盟顯然會扎緊籬笆,堵塞漏洞,在監督方面更加用心。例如,今年元旦剛過,愛沙尼亞就成為歐元區的第17個成員國,而條件未達標的另兩個波羅的海國家就被延后。基于共同的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各國是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的,不會將道德風險無限放大。
歐元并非一個完美的貨幣,但由于收益遠遠大于成本,歐元在未來還是會在磕磕碰碰中前行,瓦解和崩潰之說未免有點聳人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