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界大概有兩種引力。一種是萬有引力,讓你可以站在地面上行走,但不讓你飛起來。一種是社交引力,讓你可以在社會上生活,但不讓你自由。后來人類有了飛行器,總算飛起來了;要想獲得后一種自由,似乎只有一條途徑,就是變得孤獨。
我不準備就大衛?芬奇為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拍的這部名為“社交網絡”的傳記片談論更多,在最近的美國“節獎季”上,它獲得了太多肯定。芬奇的電影風格有一個不爭的趨勢,就是敘事越來越主流化(而這個劇本的對白寫作也確實非常有力)。我看的時候,覺得稍有意外,是故事核心方面。招貼宣傳語上寫著“You don't get to 500 million friends without making a few enemies”。乍看貌似一部描寫“人際關系成功學”的電影。你看,“你有5億個朋友,怎么能不樹幾個敵人呢”,聞上去有點“權謀的味道”,中國人太熟悉這一套了。沒想到美國人很簡單,美國的年輕人太天真了,即使風格黑暗如芬奇這般的導演,這個電影拍出來仍是一則“童話般”的訴訟而已。
一文不名的大學肄業生,轉眼成為市值百億的公司總裁,而整個過程看起來就是喝著啤酒寫寫代碼,一邊辦公一邊過暑假,這太童話了。所謂“童話”就是兩套東西:灰姑娘嫁給王子、窮小子成為國王。就馬克他后來的合伙人、Napster的創始人之一肖恩?帕克說的:現在,是世界聽我們年輕人的時候了!
電影里的Facebook公司根本不是蜘蛛巢城,勾心斗角更是少得可憐,和馬克?扎克伯mDFKe2y/AUL3d+MFJonW2bbejkTMeTZ+9P763KjJQBQ=格相比,其他的幾個配角形象都有小丑的成分,他踹掉那些朋友或者合伙人看起來合情合理。某種程度上講,芬奇維護了他的主人公(不論這個角色距離真實有多少距離)。芬奇的電影從《十二宮》到《本杰明的奇幻旅程》再到《社交網絡》,影像越來越節制,剪輯越來越有秩序感,但是他保持著自己的標志,在色調上保持“必要的黯淡”——還有他的主人公不屬于大眾社會,而屬于自我的個人王國。拋除一切也要用半輩子去追查和自己無關的連環殺人狂的小記者、一生都在倒著生長的本杰明和還有一意孤行的馬克?扎克伯格都是如此。電影里的馬克表現得對榮譽、金錢、世俗的成功都很淡漠,他只想做一件“大事”給別人看,做給整個世界看——他始終要成為自己社交網絡的中心。
《社交網絡》寫的是一個天才和幾個小丑的故事,所以我覺得芬奇對扎克伯格有深度認同,這個認同是建立在一個情感基礎上的:認同他的孤獨。影片最后一個女生對馬克說,“你不是混蛋,你只是想成為一個混蛋。”這讓電影遠離了社會學,來到心理學范疇。這是一個必須要做一件大事來證明自己、來保護自己的年輕人,這是一個新世紀網絡時代的叛逆英雄,這個英雄不僅有不屑世俗的一面,還有可憐脆弱的一面。電影在密集精彩的對白之中行進,但我們沒有能更深地進入(電影里的而非真實的)“馬克?扎克伯格”的內心,沒有能更具體地面對他的情感世界。也許芬奇刻意為之?Facebook本是一個分享自己隱私、窺視他人隱私的站點,而他的創始人卻始終遮掩著自己,遠離我們。
從電影來看,我們知道,扎克伯格是因為被女朋友甩了,經過一番輾轉,開創了Facebook。而Facebook里最關鍵的一項功能,是你可以填寫、修改自己的“情感狀態”,讓別人知道你是單身還是有伴,這意味著用戶可以更“準確”地交往自己的朋友。《社交網絡》最動人的一幕也正是落在“情感狀態”上,擁有5億用戶的馬克?扎克伯格坐在熒幕前,向甩掉自己的前女友發送了“好友申請”,然后孤獨地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網頁,等待對方的通過。這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天才的自信,而是一個混蛋的孤獨。一個離開自己王國的普通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