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華
作者現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0年12月22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宣告成立。很顯然,國新公司的本質是介于國資委和國有資產實體占用企業之間的具有中介性質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
我們知道,國資委是按照“政資分離”和“政企分開”的原則而設立的。從“政資分離”的角度看,國資委是企業占用的國有資產的唯一出資人代表,而不是行政管理機構;從“政企分開”的角度看,國資委不能直接插手企業占用的國有資產的經營,而是以出資人或股東的角色對國有資產經營進行監管。然而,由于國有資產數額龐大且分布領域非常廣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資委直接監管所有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運營,則力不能及,還容易導致國有資產運營低效率。因此,在國資委和實體企業之間建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便可以有效地實現監管和經營的分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所享有的實際上是對價值形態的國有資產的經營權,它既是出資人(向實體企業投資),又是資產經營者,是典型的企業組織。
2004年,筆者與樊綱教授在提交給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曾提到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可以采取兩種方式組建:其一,對于目前既有的大型或重點企業集團,由國資委直接授權集團的母公司負責國有資產所有權的運營,這類集團母公司既進行資本運營,又進行生產經營,但應以前者為主;其二,對于分散地占用國有資產的實體企業,可在國資委的協調下,通過新建一些國資公司,將這些分散的國有資產納入統一的運營中,這些國資公司只進行資本運營,不進行生產經營,是典型的投資管理公司。
顯然,國新公司屬于我們提到的第二種形式。然而,按照國資委的定位,國新公司“持有進入該公司的中央企業的國有產權并履行出資人職責,只進行國有資產經營,不是投資公司”。這種說法很明顯是自相矛盾的。作為出資人,它的出資就是投資,而不是貸款,它所行使的無疑就是股東職能。國資委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更明確地提出:“對具有潛在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或者優質業務、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的業務,國新公司應在資本金注入、重組上市等方面予以支持。……對于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或業務板塊,國新公司應……促使這些企業或業務板塊的國有資本平穩退出”。這里的“資本金注入”和“平穩退出”更是明確了國新公司的投資職能,與普通投資公司并無什么差異。因此,國新公司的本質就是投資管理公司。
不同之處還是存在的。正如國資委負責人所說的,國新公司不是專門搞投資的公司,它主要是在中央企業范圍內從事企業重組和資產整合;對于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或業務板塊,它應在支付改革成本等方面給予支持,保護好職工合法權益。但問題隨之產生。國新公司與劃入國新公司的那些公司是什么關系?從國新公司的全稱看,它是一家控股公司。絕對控股還好辦一些,被國新公司絕對控制的公司巴不得獲得前者的支持,盡管后者作為獨立的法人企業,也有自己的獨立利益。而如果是相對控股,則國新公司就很難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了。國新公司向被其控股的公司支付改革成本,后者當然歡迎;但如果重組和資產整合,則必須征得后者其他投資者的認可,并非國新公司一個股東說了算。在其他投資者是非國有性質時,就更是如此,因為國新公司作為公司制企業,其行為同樣必須受到《公司法》的規范,沒有直接干涉其所控股的企業的權力。
總之,一方面,無需諱言國新公司就是投資公司;另一方面,在企業重組和資產整合時,不能把國新公司凌駕于被其控股的企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