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董事是我國國企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國《公司法》對國有獨資和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強制性規定應當有職工董事,但是,現實中產生的職工董事基本上是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這種“貴族董事”由于不是基層一線職工,因此也被認為不能代表廣大普通職工的利益,與一般人認為的制度設計中職工董事應該是基層一線職工的想法有很大的偏差。
職工董事并未排除“貴族”
職工是一個非常泛化的概念,特別是在國有企業,沒有明確的勞方、資方的概念,職工就是企業的主人,依法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都應算作企業的職工,包括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因此,作為職工中的一員,中高層管理人員擔任職工董事并未違反我國《公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在國企實踐中,不允許企業經理層人員擔任職工董事已經形成了共識,但對企業黨組織負責人能否擔任職工董事還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國務院國資委在開展央企董事會試點工作中就明確了央企黨組織書記和未兼任工會主席的副書記、紀委書記不得擔任職工董事,而北京市國資委則沒有限制企業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職工董事。即便如此,不管是在央企還是在地方國有企業,很大一部分的職工董事還是由黨組織副書記或工會主席擔任。黨組織副書記和工會主席雖然不是經理層成員,但是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班子成員,一點都不會降低職工董事的“貴族”身份。因此,“貴族”擔任職工董事無可厚非。
“貴族”更容易出任職工董事
首先,從職工董事的產生程序來說,職工董事是由職工代表大會或工會會員大會民主選舉產生的。從金字塔式的職工結構來說,處于金字塔上端的職工明顯較下端的職工有“知名度”,越往上“知名度”越高,因此,中高層管理人員天然地具有被選為職工董事候選人的優勢,稍微突出一點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就很容易被選舉為職工董事。其次,作為職工董事,不僅僅是職工代表,還是董事。對董事來說,如果要做到“懂事”就應符合相應的任職資格,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能力。雖然我國《公司法》并未對董事的任職資格作明確的規定,但是董事應具備相應的學歷、工作經驗和工作經歷已經形成共識。對一些特殊行業,監管部門還專門出臺文件對董事的任職資格進行嚴格規定并要求經過監管部門核準,如證監會要求0tALJdh2F40Zct2rksDF3uqyh2oZi/VkYY7pzo6Q+p4=證券公司董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從事證券、金融、法律、會計工作3年以上或者經濟工作5年以上”。具備董事任職資格條件的職工一般都是職工中的“佼佼者”,這些“佼佼者”毫無意外地即將成為或已經是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因此,職工董事“貴族化”在情理之中。
職工董事參與治理目標多元化
職工董事在公司中扮演三種角色,一是董事會成員,二是職工代表,三是公司員工。職工董事不同的角色,體現不同的治理目標。職工董事在扮演公司決策機構成員時,考慮更多的應當是股東的利益和公司的發展。在董事會研究決定企業生產經營重大問題和制定重要的規章制度,特別是在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時,必須聽取職工群眾意見并在董事會上反映,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作為公司員工,自然要對自己負責,會考慮個人利益多一點,對自身的職位晉升和薪酬提高具有天然的追求,對董事會成員、經理層成員等更高職位且能夠決定或影響其個人利益的人員是一種“仰視”的狀態。然而,集三種角色于一身的職工董事不可能做到也無法做到“一碼是一碼”,他必然會在多種角色中不斷地尋找平衡,就像在沒有強硬而獨立的勞方組織狀態下的企業中的工會負責人一樣,會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因此,職工董事難以真正代表普通職工利益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