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國資委2010年11月頒布了《關于在部分中央企業開展分紅權激勵試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希望此舉能充分調動科技和管理骨干的積極性,加快轉變經營機制,加快企業內部改革。從央企改革和員工激勵的角度來看,該舉措邁出了重要一步,值得肯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
企業帶頭人更需長期激勵
從激勵對象來看,該通知指出,中央企業負責人不在激勵范圍之內,這一點很值得商榷。因為從企業戰略來講,企業負責人正是決定企業大方向的人員。企業從事研發和創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明確的戰略和長期的投入。如果決策者自身沒有被充分激勵,他們還是考慮任期內的短期業績為主,很難想像企業能有長期的研發投入,很難想象他們會很積極推動分紅權激勵計劃。
這些年,我們看到的一些基本事實是,除了國家指令性的研發計劃,如TD-CDMA、航空航天工業、高鐵等,目前大量國內領先的高科技產品源自民營企業,如太陽能領域的領先者無錫尚德,通訊設備業的領先者華為技術,電動汽車研發領先者比亞迪,電子商務行業的領先者阿里巴巴,生物基因技術的研發應用領先者華大基因,企業軟件研發應用的行業領先者東軟等等。央企在這些需要持續大量創新的市場領域鮮有作為。而近兩年在創業板上市的150余家中小創業型企業中,央企也是鳳毛麟角。
這不是研發人員不夠聰明,不夠積極。大部分創業板企業也沒給一般員工股權激勵。根本的差別還是在企業的所有者、決策者不一樣,企業的大腦不一樣。這些創新企業的帶頭人,本身就是創新的帶頭人,同時也是創新的最大受益者。有了積極創新的帶頭人,才能在公司從上到下形成創新的文化和氛圍。
通知還指出,激勵對象原則上限于核心科研,技術人員和管理骨干。我想強調的是,我們許多研究所、科研單位并不缺乏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而是缺乏把科研成果轉換為效益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工藝、采購、生產、營銷、服務等環節將發揮重要作用,而恰恰是他們的價值在傳統央企及所屬科研院所中得不到足夠重視。這些崗位的關鍵人員一樣要被激勵,而且要加大激勵,否則實驗室的樣品還是很難走出實驗室。技術創新固然有價值所在,然而市場需求引導的技術創新才更能為市場所接受,也才能更能使企業獲益。
激勵需與風險、約束機制匹配
從激勵機制的內容設計來看,符合條件的企業,以當年稅后利潤的15%作為分紅權激勵的總額度,有效期為3年,這也很值得討論。
根據國資委2006年9月頒布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用于股權激勵的股權額度在股本規模的0.1%-10%之間,不超過公司股本的10%。股東讓渡的權益不超過10%。而本次規定15%的稅后利潤作為分紅權的額度,顯然是非常高的。而前者股權激勵的范圍比后者激勵的還要寬很多。用于鼓勵科技創新的分紅權激勵應該是一項長期激勵機制,尤其是一些大型研發項目周期很長,《通知》規定的有效期為3年,且一次性支付,可以說這最多是一個中短期激勵,對長期保留關鍵人才的效果有限。而一般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有效期為十年,且一般會規定每年行權的最高比例。這樣不僅有“金”,還有“手銬”。

更為重要的是,《通知》中提到的“凈利潤增長率”和“凈資產增值額”都是企業運營最終的綜合結果指標,公司可以通過很多途徑獲得。對創新本身沒有明確任何約束機制,對參與對象也缺乏風險機制。筆者認為,首先需要考核公司真正的創新能力,如果沒有達到,既使滿足基本條件,分紅權比例要大大縮小,甚至取消。有兩個指標能較好反應企業創新能力,一個是“新產品毛利率”。這個指標能反應企業新產品的獲利能力,鼓勵企業開發附加值高的產品,并快速推向市場,獲得撇脂定價權,掙取市場第一桶金。第二個是“新產品占總銷售收入比例”。這個指標反應的是新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鼓勵公司持續加強對新產品的營銷與服務能力。
對于激勵對象,也應該有相應的風險機制,高收益與高風險,高壓力對應。如末尾轉崗制度,即業績排名最后的一些人員,應該轉離研發或其它關鍵崗位。分紅的收益,可以采取延期支付形式,如期間離職,或參與不合法、不合規活動,剩余的未支付紅利將取消。這一機制有利于達到長期保留關鍵人才的目的。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翹楚——華為公司,其股權激勵機制一直為外人津津樂道。其中一個不為人知的核心機制是,大部分高管與核心員工為獲得這些股份都是用自己的獎金購買的,獎金不夠,還要借錢購買,也即是把自己的家當都放進去了。試想,這樣的員工哪有不努力的。只有收益,沒有風險和壓力,員工仍然容易產生惰性,長期以往會形成既得利益的“沉淀層”。長期缺乏壓力和退出機制,是許多國有科研單位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創新能力提升需綜合手段
從員工激勵和人才保留的角度看,計劃還應該配合其它管理機制的實施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孤立的實施分紅權計劃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筆者認為,至少需要考慮從戰略,組織與流程,以及綜合人才發展與激勵等幾方面同步進行優化。
首先,制定清晰的研發戰略。根據筆者觀察,由于長期的計劃體制、課題導向、實驗室研發模式等,導致目前大量的央企科研機構都非常缺乏基于自身能力、基于市場研究、基于未來戰略發展目標的清晰的中長期研發戰略。未來的技術創新在哪?市場需求趨勢如何?目標客戶在哪里?競爭對手在做什么?我們的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計劃是什么,需要多少投入?何時需要推出何種產品?研發采取領先策略,還是跟隨策略?是完全自主研發,還是合作研發,技術引進,還是外包?這些不清楚,研發的盲目性不可避免。

其次,高效的研發組織與流程。研發組織和流程管理更是許多央企科研機構的短板。“研發管理”本身就是一門學問。被譽為“大象也能跳舞”的IBM公司,很早就開始改革研發體系,實施多產品同步開發的IPD的研發管理模式,這項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公司,并促進了公司最近20年的大發展。而我們很多所謂的高科技企業,連基本的“市場與技術研究-預研-立項-研發-測試-中試-量產-技術支持”等基礎研發流程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項目管理、知識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研發考核機制等更是非常缺乏。再有能力的員工,在一個效率低下的組織中也難以發揮作用。
再次,有效的綜合人才管理機制。研發人才與一般人才有一個明顯區別,即研發人員具有較強的興趣導向和成就意識。對研發人才的激勵、發展和保留,應該采取綜合激勵手段。筆者強烈建議,對于研發人員,首先應該設計高于同級別其他人才的固定工資水平。此外,良好的研發人才培養發展機制,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工作的文化環境也至關重要。之所以微軟公司、谷歌公司成為很多年輕IT工程師的夢想,除了報酬比一般企業高出一大截外,這些公司人才培養體系,靈活的工作時間,簡單的人際關系,都是為研發人才特別營造的。在國有高科技企業,尤其應該避免等級森嚴的官僚體系,官僚體系將扼殺所有的創新。
總而言之,央企分紅權試點為探索國有高科技企業的人才激勵開啟了一扇窗,對試點企業是一個積極的鼓勵信號。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這些試點企業和國際國內先進高科技公司的創新能力差距是巨大的,改革任重道遠。
(作者系德勤中國區人力資本咨詢總監,資深人力資源管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