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曾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大優勢。生產要素成本持續快速上漲、稅費負擔重等都給制造業帶來了;中擊,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上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面對新形勢,中國企業唯有順應形勢,因勢利導,進行競爭力再造,才有出路。
財稅體制改革早已成共識,但具體改革方式與改革時機的選擇都是一個待定的問題。財稅改革必須在整合社會各種利益的基礎之上進行。財稅改革應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如何在財稅改革中激活我國企業的優勢和創造力,是財稅改革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企業競爭力的增強主要靠的是企業內部的力量。培育企業競爭力,不能再依靠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而應轉向更加注重創新能力的新發展模式。企業培育競爭力,既要關注國家產業政策,關注市場轉換背景,也要立足企業實際,尋找最為合適的發展模式。
企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中國企業發展正面臨一個關鍵的變化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還在。能否把握住機遇,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否能夠成功。中國出口導向型和投資驅動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要轉向更加重視消費驅動,但同時也不能偏廢出口和投資驅動。中國的勞動力供給正處于劉易斯轉折期,工資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喪失。
中國企業發展的市場優勢還在。人口多,經濟增長快,龐大的消費市場,對于各類企業來說都是機遇。為了爭奪這個市場,中外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必然會更加激烈。從全球經濟環境來看,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而言總體上是一件壞事,但客觀上加強了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也就更加突出了中國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如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全球經濟版圖也在發生變化。
中國企業的宏觀經濟環境也是高度不確定的。就物價而言,發達國家擔心的是通貨緊縮,美國已經采取了第二輪量化寬松的刺激政策,很可能還會有第三輪。鑒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這種量化寬松的經濟政策必然會給人民幣帶來更多的升值壓力。與此同時,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地區)所面臨的則主要是通貨膨脹的壓力。物價持續快速上漲要求實行貨幣政策的緊縮,但是緊縮的政策又會增強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宏觀經濟政策選擇因此陷入了兩難境地。不確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決定著不確定的財稅政策,這相應地要求企業有更高的決策水平。
阻礙競爭力再造的財稅體制
現行財稅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業競爭力的再造。對地方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稅源問題,最關注的是什么產業能帶來更多的財政收入問題。盡管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才是未來競爭力的根本保障,但因其往往蘊涵著諸多風險,許多地方政府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鼓勵能直接創造財政收入的傳統制造業上,全國各地汽車廠林立就是突出的一例。這種基于財政收入的產業發展鼓勵舉措,導致迄今為止在中國未見有在全球領先的汽車產業出現。
未鼓勵企業積極創新的結果是,許多企業特別是制造類企業只能以代工的身份存在,或以相對落后的技術模仿先進產品進行生產。在國際金融危機來臨時,因為身處國際經濟分工中的末端地位,往往成為最嚴重的受害者。2008年開始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盡管有對企業研發支出進行加計費用扣除的規定,但由于研發不一定都能成功,特別是新技術的發明和新產品的開發往往要冒很大的風險,鼓勵研發的政策還需要一定時間才可能發揮作用,現實中企業的研發動力仍然嚴重不足。當下中國企業鮮有國際領先的技術就是明證。
中國已經將2011年的經濟政策定調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2011年又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根據中央對“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在“十二五”時期,財稅改革要取得明顯進展;中國要加快財稅體制改革,要積極構建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財政體制、政府預算制度、稅收制度、稅費改革等諸多方面都要進行改革。除此之外,財稅政策要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發揮作用,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財稅政策要促進循環經濟的大力發展,提高資源產出效率;財稅政策要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完善,要強化支持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要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財政還要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
由于全球經濟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經濟政策將隨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在同樣的政策名義下,可能會有種種不同的政策選擇。2011年中國所選擇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樣可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積極從整體上說是擴張的,但不排除有緊縮的意味。穩健本來指的是中性,但時下的種種貨幣政策操作,實際上已是緊縮性政策。中國財稅體制改革也將在如此復雜的經濟環境中進行。
五大著力點扭轉困局
構建有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的財稅體制,需要考慮財稅的國際競爭力,在保持宏觀稅負總體不高的前提下,從五個方面布局著力點。
扭轉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當前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決定了直接稅負主要落在企業身上,不利于企業的發展。2009年,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之和(扣除出口退稅)占稅收總收入的58.78%。這些稅收有許多是直接由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占稅收總收入也達到19.38%。再考慮到企業繳納的其他稅收,那么直接由企業繳納的稅收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在80%以上,大量稅收直接落到企業身上。為再建企業競爭力。改革的方向之一是調整稅制結構,降低間接稅,提高直接稅。
加快增值稅轉型與擴圍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增值稅層層轉嫁是設計意圖。實際上,還是取決于買賣雙方的市場力量之比。2009年中國進行了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的轉型,由于進項稅額扣除增加,企業的稅負進一步下降。2009年,僅此一項就減稅約5000億元,其效果是明顯的。但是,現有的轉型還不徹底。增值稅進項稅額尚不能全額扣除,不僅不動產的進項稅額不能扣除,與不動產配套使用的機器設備等進項稅額也不能扣除,增值稅的中性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未來還應采取措施進一步擴大進項稅額的抵扣范圍,以盡可能減輕企業稅收負擔。營業稅的重復征收問題嚴重制約著服務業的發展。增值稅改革下一步的關鍵是盡可能地擴大征收范圍。縮小營業稅的征收范圍,以減少重復征稅。為了更好地完成增值稅的擴圍工作,現有的增值稅率與營業稅稅率應進一步協調。增值稅基本稅率還要進一步下調,以更好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服務業的發展。
清理各種政府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省一級政府就可以確定政府收費的體制亟待改變。各種政府性收費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稅費負擔因此缺乏確定性。就狹義的宏觀稅負而言,中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算高。但是,企業的負擔不僅僅是稅收負擔,還包括大量收費負擔。收費和征稅共同作用的結果之一,是部分嚴格遵守稅法和收費法律法規的企業經營艱難。因此,清理收費必須加快。稅收立法權集中在中央。稅權的高度集中決定了地方政府無法通過其他形式取得稅收收入。應通過關于政府收費的較權威的法律來限制地方政府的收費權限,以真正減少企業的稅費負擔,促進企業輕裝上陣。
降低政府成本,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社保費改稅是大勢所趨。從征收管理來看,稅務部門征收社保稅(費)具有規模經濟優勢,沒有必要對同一收入來源單列一個部門。考慮到社保費改稅之后稅收的強制性以及征管較嚴,實際稅負可能超過收費負擔,為此需要降低企業的社保稅負擔。途徑是充分調動政府可支配資源,通過國有資產、國有土地、國有資源等來充實社保資金。通過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的調整。鼓勵地方政府發展新興產業,建立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機制。可以預期,公共服務得到改善,同樣意味著企業正常經營的外部成本的下降。
建立政府推動型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除了自身的帶4度選擇之外,還包括技術創新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的自主創新主要依靠企業。為此,政府可以通過一系列財稅政策,構建政府推動型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這種鼓勵對各家企業來說,應該是有競爭性的,保證財政資金用到最有效率的地方。中國政府已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確定為未來重點發展的對象。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否真正發展起來,取決于中國企業能否在這些產業中保持技術優勢。為此,需要有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適應的財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