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年來的GDP總量和財政收入來看,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國力之強盛毋庸置疑。然而“國強”與“民富”之間不但沒有成為邏輯上的必然聯系,反而成為了現階段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其原因就在于公共財政在發揮資源配置、調節收入分配和調控經濟周期方面的效率低下,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被鎖定在一種極不平衡的狀態中。
為什么公共財政無法發揮應用的功效?在效率和公平之間,應該掌握怎樣的原則?在改革開放初期,公共財政是本著“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發揮職能作用的,因此重點在于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財富的積累。然而,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原則需要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財政目標也要作出調整,才能引導公共財政工具發揮適應性的職能作用,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的穩定增長,否則就會出現政府與民爭利的現象。
不難看出,在缺乏監督和問責、透明度的財政體制下,社會公共資源很容易被侵占、盜用和濫用。在中國各個省市,隨處可見被不斷挖填的道路、豪華奢侈的政府大樓、超標準的高速公路和空港項目,以及為了獲取政府補貼資助一擁而上的“新能源”企業等,不勝枚舉。然而,那些最該得到政府關心的公共醫療、公共衛生、古跡保護、養老體系等民生工程,由于無法為官僚們獲取超額租金,投入基少。這些都是公共財政效率低下的表現。比盲目浪費更為嚴重的后果是,當需要進行經濟周期調控之時,財政工具的運用可能會得出一個南轅北轍的結果。
以公共財政的主要工具——稅收為例。“十二五”開局之年,由于世界經濟的依然低迷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必然是從投資和出口轉向內部消費需求,然而,由于依然高漲的通脹預期和收入分配結構的失衡,造成了還沒有刺激起來的內需又陷入了更深的萎靡。收入分配結構失衡的主要原因就是稅收制度的不合理,中低收入階層的稅負遠遠高j0/g8gyOeM64PeqWch3aBw==于富裕階層的稅負,加上機會不平等和官僚體系的固化,從而加劇了各個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
如果公共財政的工具——稅收不能做到效率與公平的兼顧,調節貧富收入差距,造成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很低,就無法真正激活民間消費,獲得可持續發展動力。畢竟,—個國家絕大多數人都是中低收入者,普通商品的消費都依賴于這個群體,他們是“國富民強”的基礎。
相比個人,企業方面的稅負問題似乎沒那么顯而易見。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的企業稅負平均在30%左右,似乎不算高,但是中國大多數企業為何普遍感覺稅負過重,其原因也是公共財政的扭曲,造成的結果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已經擁有大量壟斷資源的企業還可以瘋狂占用公共資源,而那些需要公共財政去扶持、引導、鼓勵的創新、發明之舉,則被無情擠占。
我們呼喚一個有效率的公共財政體系,因為“民富”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