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從根本上講是一種貨幣現象,是過多的貨幣追逐少量商品的結果。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的發生終究與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有關。正因為如此,在治理通貨膨脹時,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也就成為各國政府和央行首先的政策措施。
2010年下半年以來,不斷攀升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使得原本存在的通貨膨脹預期成為現實。面對物價高漲的趨勢,2010年12月初,中央已明確指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主的宏觀調控組合政策。顯然,在宏觀經濟復蘇態勢尚未完全趨穩及通脹壓力較大的背景下,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組合將有利于確保宏觀經濟的平穩增長。但是,在傳統的積極財政政策出動模式下,能否使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向穩健的貨幣政策轉型,從而緩解流動性極度過剩的局面則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對于本次通貨膨脹的成因,國內外學者已作過較多的分析。綜合來看,貨幣超發導致的流動性過剩是其主要原因。當然,對于貨幣超發的途徑,既包括因外匯儲備過多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的增加,也包括危機背景下商業銀行天量信貸投放所導致的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在討論有關治理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措施時。大多數的學者都主張用加息和人民幣升值的辦法來緩解國內通脹的壓力。但是,筆者認為,在我國現有的宏微觀經濟環境和財政預算制度下,無論是加息還是人民幣升值都無法促進貨幣政策的有效轉型。促進貨幣政策的轉型、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還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擴大政府公共支出為主的積極財政政策。
與以往的通貨膨脹壓力的形成機制不同,本次通貨膨脹的形成雖然與外匯儲備增加導致的人民幣基礎貨幣的投放有關,但筆者認為,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2008年底以來救市政策下的天量信貸資金投放。事實上,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處于緩慢的升值之中,伴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我國外匯儲備并未相應減少,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局面也未得到根本的改變。相反,2007年上半年的物價上漲和資本市場泡沫的形成與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外匯資金的流入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而在金融危機之后,因外需的急劇下降,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幅已有所下降。但2008年底以來,在金融救市政策的刺激下,我國商業銀行發放表內信貸資金近18萬億元,表外資金近2萬億元。天量信貸資金的投放導致了流通領域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加。因此,若要遏制當前通貨膨脹的勢頭,管住銀行新增信貸,回籠部分信貸資金將是最為有效的措施。但是,在現有的積極財政政策模式下,能否做到這一點則值得懷疑。
在此背景下。中央銀行無論是采取加息還是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比例都難以緩解潛在的信貸資金供求。首先,在積極財政政策的推動下,為追求政績,各級政府所主導的投資項目對信貸資金的需求往往缺乏利率彈性,加息對公共投資的信貸資金需求不會產生任何效果。相反,加息之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差擴大,商業銀行向政府投資項目信貸擴張的動力會進一步加強。其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雖然有利于吸收部分流動性,但在商業銀行存差較大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余地仍然較大。
因此,若要從根本上促進貨幣政策轉型,緩解當前通貨膨脹的壓力,則必須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促進財政政策的轉型。優化財政政策的結構和內涵,逐步放棄以政府投資擴大為主的財政政策模式,轉向以促進消費和內需擴大為主的財政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