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各種文件都提到要管理通脹預期。通脹常常是來去無蹤,因此,“預期”一詞的使用是相當恰當的。比如2009年底,人們就很難預料到通脹會在2010年卷土重來。而2010年年初政府經濟管理部門還認為2010年的通脹目標是3%,從現在來看,這個目標已經沒有實現。遺憾的是,現在的政策卻是用一種簡單的思路來應對復雜的局勢,負面效應將是巨大的。
對于這一輪通脹的起因,一種說法強調國際因素。比如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影響了新興國家。大量新增的美鈔流向世界各地。與此伴生的問題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保持高位,例如黃金價格一路攀升。在大宗價格漲價的刺激下其他各種主要商品也開始漲價。另一種說法則強調國內因素。比如中國內部本身有大量閑散資金沒有出路,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投資獲利者的資金近年來劇增。這些游資可能推高各種商品的價格。比如紅茶和黃龍玉。此外,傳統的經濟學解釋還會回到貨幣供應上來。雖然央行并不承認有過度發鈔問題,不過,國內生產總值和廣義貨幣供應量之間的差距還是值得注意的信號。2000年,我國GDP是89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3,5萬億元。后者比前者多了4.6萬億元;2009年我國的GDP為33 5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是60.6萬億元,后者比前者多出了27.1萬億元。雖然有些官方學者提出上述比較沒有意義,不過,這種反常的現象還是值得關注。
很有意思的是,2010年12月14日,香港有媒體引述北京大學副校長在香港的發言,認為過去兩年中國投放了“超量”信貸。大量信貸引發的問題現在已經傳導到實體經濟。因此中國進入較長期的通脹周期。前央行高官吳曉靈也說,在2003年之后,央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對沖市場上過余的貨幣。在中國利率高而全球利率低的情況下,利差吸引了大量的熱錢流入。央行做這些對沖的辦法其實很有限,多印鈔票肯定也是一種辦法。
在通脹的原因沒有界定清楚之前,政府的對策卻是回到計劃年代。比如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國發[2010]40號)所采用的大量的是計劃套路。文件要求地方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具體的措施是要求城市政府擴大速生蔬菜生產規模,增加越冬蔬菜供應。此外文件要求煤電油氣運之間要建立協調機制,確保冬春季能源供應。煤炭主產區政府要組織好煤炭生產,尤其是安排好元旦、春節“兩節”期間的生產,不得干預煤炭外運。煤電雙方要做好明年電煤供需合同,其中煤炭行業需要加強自律,保持價格穩定。石油企業要增加柴油產量,滿足市場的需求。而電業行業不能隨意拉閘限電。
實際的情況是,有幾個地方政府直接經營城市蔬菜生產?逐利的菜農們也許認為產量越少越好,菜價貴、人工成本低,利潤更加豐厚。同樣的道理。石;自企業在油荒的時候往往考慮如何限量生產。油價大幅上升后,單位利潤就成倍地上升。這一套商業規則已經在中國運行近2。年了。市場主體的力量早已不受計劃手段所約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用老辦法只能是“刻舟求劍”。
此外,央行在一月之內三次上調存款儲備金率,這事實上也是一種行政手段。之所以央行不敢進行加息,原因就是吳曉靈所稱的“擔心熱錢流入”。不過,推遲或拒絕使用市場手段,比如利率調整,將會給未來的經濟發展積累風險。一方面資產價格仍然會持續上升,房地產價格在各種各樣古怪的政策的打擊下仍然不斷攀升,而國有企業在低息的支持下持續擴張。事實上,國企和房地產市場可能是未來中國經濟危機兩個導火索,可惜現在人們政府現在還沒有決心來處理。
如果政府有決心管理“通脹預期”,需要認真研究“通脹”的源頭。對于“預期”,需要用市場的手段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