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煤機終于在2010年8月如愿上市,募集資金約28億元,公司2009年營收51.60億,凈利潤6.47億。然而,這家公司十多年前負債率高達111%,其問的改制招來“偷梁換柱惡意低估資產,百億國資流失”的質疑。企業如今盛景背后的“賬單”不容人們為它叫好。
盈利背后的“賬單”
鄭煤機贏利轉好有歷史債務豁免的因素,上市前被免去的1.3722億利息直接轉為公司2007年的利潤,占當年利潤的58.37%。原來,鄭煤機在歷史上欠工商銀行本金和利息各1億多元,2006年,工行將此債務包賣給了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后者與鄭煤機達成還本免息的協議。在鄭煤機有能力清償的情況下免息,這種做法是否合適值得商榷。另外,鄭煤機2008年實際利潤48億,但向證監會申請上市時,把金融危機期間政府補貼的1.2億元也算做了利潤,把利潤申報為6億元。也就是說,在鄭煤機存有個人股份的情況下,個人股份所分得的“蛋糕”中,有社會公眾在為他們埋單。
公司在扭虧增盈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正常的,但是這并非勤勞致富,而是出于一場資本算計。經過精心的盤算,2006年9月28日,鄭煤機職工持股企業百斯特公司向鄭煤機增資3954.2萬元,取得49%的股權。2008年,百斯特公司將持有的全部股權分別轉讓給了12家企業及鄭煤機董事長焦承堯等26個自然人,獲得總價款7.4億元,兩年之間收益驚人。這部分資產上市后的市值逾百億,而這原本是屬于1800多名職工的——論源頭是國資,而且涉嫌嚴重的國資流失。
河南中興會計師事務所2006年8月出具《資產評估報告》,截至2006年5月31日,鄭煤機的凈資產賬面價值為4.5億元,調整后賬面價值為437億,評估價值為4.32億元。2006年10月,河南省煤管局批復同意鄭煤機將其一部分土地按照有關規定有償使用,并確認鄭煤機的凈資產為4115.8萬——鄭煤機將有償使用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評估價值從凈資產中扣除了,該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價值為3.37億,再扣除改制費用7074萬,加上2006年6-9月的凈利潤,于是評估值從逾4億變成了4115.8萬。因此。鄭煤機涉嫌將原本就未納入報表核算的土地使用權進行評估使其大幅升值,再從凈資產中扣除,使得凈資產大幅縮水。導致百斯特獲取鄭煤機49%股權時,涉嫌嚴重低估國資,從而低價八股。
面對百億國資流失的質疑,在現有企業管理體制下,鄭煤機高管自證清白的方式很難具有說服力。焦承堯是2002年10月起擔任鄭煤機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既是國資的代表又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其目前持有公司239 46萬股。為2008年百斯特轉讓股權時候獲得),決策與執行大權集于一身,具有化公為私的動機和操作的空間,比如對那筆將長城公司豁免的利息債務轉化為利潤的時機選擇。相關專家指出,既然長城公司在2006年就已經豁免了那筆1億多元的利息債務,為何當時在評估時沒有扣除,使得凈資產大幅減少?焦承堯的答復是,在3年內能不能還清本金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在2006年這筆利息仍然是負債。顯然,這是一個“外交辭令”。這難免引發外界對真相的猜測:2006年鄭煤機由國有獨資改制為國有控股公司,焦承堯們要參股;而在2007年需要為上市造勢,焦承堯們要套現。
值得一提的是,鄭煤機上市中尋找的保薦機構是中信證券,有傳聞稱公司向時任中信證券投行部執行總經理謝風華直接賄賂6000萬元。鄭煤機上市前后,謝風華因參與另外一家上市公司作假,畏罪潛逃到了新西蘭。
鄭煤機的例子表明,國企搞壞了自不必說,國企搞好了,如果那是因為社會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創造的財富過多地流向少數人那里,老百姓當然不會滿意——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對于意欲營私者來說,那是虧有機會盈也有機會。
搞好國企的正道
國企要想讓人民滿意,應當做人民的“忠臣”。
對企業管理者來說,做人民的“忠臣”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對外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損上益下”;對內要對員工負責,而不是“損下益上”。“忠臣”作為一種形象的說法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對“忠臣”的認識不應該低于古人。東漢思想家王充認為,使老百姓得好處,才是忠臣的主張。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要防止“佞人”欺上瞞下以營私。王充舉了一個例子,季康子比周公旦富有,但是孔子的學生冉求還為季康子搜括財物,使他更富有。連季康子自己都被蒙在鼓里,不知道那是老百姓都反對的。孔子聽說后,對冉求的行為非常氣憤,號召學生聲討冉求。
對企業的直接監管者來說,做人民的“忠臣”需要將對國家負責與對老百姓負責結合起來。在今天,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是一致的。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最容易在基層被人們察覺,因此企業的直接監管者對上負責就應該表現為對群眾的舉報做出及時的回應。鄭煤機在改制的過程中涉嫌偷梁換柱惡意低估資產等問題,從2010年的7月到11月,媒體的質疑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始終未見國有資產的真正代表(焦承堯除外)表態,直接監管者集體失語。這表面看來是上面不急下面急,實質則是強勢者不急弱勢者急,人為地給公眾造成了社會正義之聲不在的錯覺。
必須看到,在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中,出現了一批善于與政策博奔的企業高管,由于監管的不到位、制度的漏洞等,內部人自肥的現象嚴重。容忍這種現象的存在而為眼前的政績所陶醉,正是唐代思想家魏征所痛斥的偽忠臣行為。對監管者來說,要善于識別習慣于與政策博弈的企業高管的偽忠臣行為。應該形成一種信托責任追溯機制,無論企業高管此后有無建樹,一旦發現了他們的這一行為,絕不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