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股清”遇雙重判決
在近年出現的各種公司糾紛中,涉及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的為數不少,其中又主要表現為因國有企業改制而出現的全員持股公司的股權轉讓糾紛。
在此類公司中,章程會按照國家有關部門改制文件的精神,規定原國有企業職工身份轉換時,可以獲取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金、安置補助費,并根據自愿原則購買改制公司的股權,成為改制公司的職工股東。章程中往往還規定當持股員工離職時。必須“人走股清”,甚至按照公司章程確定的價格將原始出資額、或者上年度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或者經評估的上年度凈資產價格由公司收回,再限期銷除并相應減少資本或者轉讓給其他股東。
假如公司原始章程就有此類規定,公司照章收購離職股東的股權而當事股東不予配合甚至訴請法院確認無效時,法院通常認為因被收購股東簽章認可了公司原始章程,全體股東之間已經達威了合意,公司實施收購的行為即使遭到被收購股東的反對,也具有合法性,故在認定章程規定有效的同時,駁回離職股東的訴訟請求。而當公司通過合法程序修改童程增加此類內容時,不少法院判決修改內容無效,或者對同意的股東有效而對反對、棄權或者未參與投票的股東不發生效力,從而與我國《公司法》第十一條按照國際通例確立的公司資本多數決原則以及公司章程對全體股東和公司本身均具有約束力的規定相悖。法院裁判的主要理由是,有限公司更多地體現股東之間的人合性,股權包含屬于股東的私有財產權利,不經持股股東同意,在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協商一致,不得由公司單方決定強制收購,否則即構成侵權。
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的2007年滕芝青訴常熟市建發醫藥有限公司股東權糾紛案、同年鹽城市法院終審改判的周巖訴大豐市豐鹿建材有限公司請求確認強行轉讓其股權的股東會決議無效和公司章程部分條款無效案等,即是根據上述理由判決公司敗訴的典型案例。
金陵石化的非常勝訴
在我們收集的公司糾紛案例中,也有法院原則上認定全員持股公司有權處分離職股東股權的,如南京市棲霞區法院2008年判決、南京市中院維持原判的王某、曾某等訴請確認南京金陵石化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股東會決議修改公司章程強制收購離職股東股權無效案。
該案被告原系隸屬于中國石化金陵石化公司的國有企業,根據中國石化集團的統一部署并報請國資委批準,在新《公司法》實施后的2006年進行了改制分流。根據改制政策的規定,員工有權自主選擇是否參加改制,但只有選擇參加改制的員工才能享受相應的國家政策優惠,用身份置換經濟補償金、分流安置補償補助購買持有改制公司股權,成為改制公司的股東,同時設有經營者崗位激勵股。當時參加改制的職工有257人,委托30位顯名股東簽署章程代持股權,并與改制公司簽訂了為期3年的勞動合同。但不久就有數名高管及技術骨干離職自行組建工程設計公司,或跳槽到其他工程設計類企業,與被告公司進行同業競爭,甚至帶走原公司承接的工程設計業務,以期獲取更大的利益。留任股東既要承擔改制公司的各種社會負擔,又要為離任股東打工,兩者之間的權利義務嚴重失衡,造成公司人心渙散、秩序混亂。
為了阻止跳槽現象的蔓延,穩定技術骨干隊伍,被告公司于2007年8月召開股東會通過修改公司章程的決議,將原章程中有關離職股東可保留股權但喪失參與增資擴股、受讓其他股東股權資格的規定,修改為離職股東所持股權由公司按經中介機構審計的公司每股凈資產價格收購,再以收購價格出售給其他在職職工股東,離職人員的原股東資格隨即喪失。王某、曾某等43名離職股東先后訴請法院確認股東會修改公司章程的決議無效。2008年1月一審法院判定因解決留任與離任職工股東權利義務失衡的股東會決議有效,但修改章程所確定的股權定價機制,對異議股東不發生效力。他們與公司協商不成的,可向法院另行起訴。原告上訴后,二審法院予以駁回。公司據此收購處分了敗訴方的股權,重新核發了股權證,只是未能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時隔一年多,因改制后的南京煉油廠高價收購該公司的全部股權,被收購股權離職股東認為其權益受損,有人申請省高院再審,有人申請省檢察院抗訴,還有人提起股權定價訴訟,也有留任股東訴請解除股權委托,案情陷于膠著狀態。
多數決原則裁判訴訟糾紛
上文所列舉的多個公司糾紛,反映了全員持股改制公司與離職股東之間的權利沖突。法院裁判公司敗訴的主要依據是私有財產依法受到保護的民法原理,以及非經強制執行程序所發生的財產權利轉讓,須經讓與人同意的合同法規則。法院即使判決公司勝訴,也留下了公司未經異議股東同意,不能通過修改章程單方面決定股權轉讓價格的尾巴,以至于引起了股權定價糾紛的系列訴訟,而法院審理的結果,恐怕也只能采用公司章程確定的中介機構評估價進行作價,即實際上承認章程規定的效力。白白浪費司法資源。要破除這樣的公司糾紛訴訟困境,最好的辦法是依循以下思路:
要正確回答全員持股公司可否收購離職股東股權,須改變我國當今法院關于公司糾紛裁判實踐普遍缺乏商法思維、公司理念,簡單用民法思維審判商事案件、公司糾紛的狀況,梳理公司糾紛涉及股東投資獲利及公司的營利行為,各方當事人均追求利益最大化,無關居民的基本民生,不能用寬泛的財產權利平等保護規則衡量處理爭議,而是嚴格依據公司法裁判案件,以避免得出似是而非甚至南轅北轍的結論。
按照法律適用的一般規則,公司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順序應當是章程規定優先于《公司法》,除非章程內容因違反強行法而無效;《公司法》并無規定的,可以適用商法規則;由于我國尚未制定商法一般規則,則可在《公司法》沒有規定時適用民法。據此,本文所列糾紛簡單適用民法上的財產權保護原理原則作為審理依據,就大有疑問。
股權不同于所有權、債權等一般的民事財產權利。股權中雖然包含有因股東投資公司而生的財產權利,但更主要的是一種成員權或者社員權,它體現了股東在公司中的地位,當然也離不開與其他股東的相對關系,有限公司尤其是改制公司這種帶有封閉性、人合性的公司更是如此。《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四款有關“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的章程自治規則,才是裁判本案的基本法律依據。
考察企業形態演變進程,獨資企業由業主單方意志決定所有事務、合伙企業依憑全體合伙人的合意辦事。公司如沒有法定或者章程選定的合意規則,就只能采取多數決的民主議事規則。有限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內容,完全取決于各個公司自己的選擇,原始章程和修改章程莫不如此,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不能輕易以合意規則取代多數決原則,修改章程不僅對同意股東有效,對異議股東也同樣具有約束力。
據此,金陵石化的糾紛即可迎刃而解。離職股東感覺受損,仍可放棄離職選擇回歸原公司,與留任股東同心同德謀求公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