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增資,是指當一項投資項目已投入了大量資源(產生了不可挽回的沉淀成本)且前景堪憂時,企業決策者并沒有果斷終止,反而繼續增加投資,從而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失。據相關調查顯示,93%的中國企業管理者承認自己的企業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惡性增資現象,其中55%的管理者認為惡性增資現象比較廣泛。當前,惡性增資普遍存在于國有上市公司,央企4萬億海外資產的嚴重流失就有相當一部分屬于此種情況。近年來。許多國企擴展海外投資,但由于信息不對稱、自身投資能力欠缺、政府監管力度不夠等原因,失敗案例很多,最近的有中鐵建沙特巨虧事件。
按照傳統經濟學“完全理性人”的假設,惡性增資是企業決策者非理性的體現,但是現實中并非如此,有時惡性增資恰恰是行為主體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對企業所有者而言非理性的決策失誤呢?在存在法人治理結構的企業,這與一個企業的決策機制,更深入地看則與其董事會制度緊密相關。國企經過多年的公司制改革,力圖建立符合市場競爭要求的董事會制度,但當前國有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制度仍存在諸多漏洞,直接影響了企業投資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成為導致惡性增資的重要因素。
董事會四大“病”
國有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存在四大病。
董事會成員缺乏有效競爭。國有上市公司因其國有性質,在人事制度方面經常受到行政因素的影響,許多大型國有上市公司的董事是上級主管部門委派的,例如“官員董事”。這一方面容易造成董事素質不高,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對董事的約束與激勵,使其將主要精力花在獲得政績來贏得上級的認可上。這些都會增加投資決策失誤的概率。以境外投資的國有上市企業領導者為例,有一部分央企高管由于謀求政績、提升知名度、過度自信等原因,盲目投資增資,造成國資損失。這些都與企業領導者的素質不夠密不可分:缺乏競爭導致作為決策者的董事素質達不到市場競爭要求。
缺乏對經理人的有效監督。當前國有上市公司存在著較嚴重的“內部人控制”,使企業決策按照經理人的意愿實施。造成“內部人控制”的原因較為復雜,董事會的監督缺乏是重要因素。一方面,大多數國有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內部人”董事;另一方面,董事會作為股東利益的代表者缺乏來自股東的有效約束。國資的委托代理鏈長,管理幅度過寬,存在大量的委托—代理費用,相關監管部門難以對董事會的行為進行有效控制,這就助長了董事會的機會主義行為,而小股東往往“搭便車”,難以對董事會進行實質性的約束。如中航油事件,在已面臨3580萬美元的潛虧且國際油價一路攀升的情況下公司仍追加了資金,最終虧損高達5.54億美元。
董事會缺乏獨立性。國有上市公司普遍“一股獨大”,董事會被大股東所操縱。成為其而非全體股東的利益代言人,這樣大股東收益就包括了控制權收益、擴大投資收益及剩余索取權收益,而中小股東收益僅為剩余索取權收益。也就是對于投資決策,大股東獨享投資收益,而風險由全體股東承擔。這樣一來,董事會在投資決策時成為風險偏好者,容易傾向于增資,哪怕是風險極大,從而極易產生惡性增資。此外,國有上市公司仍存在較為嚴重的政企不分,政府的戰略目標影響著董事會決策,即使有的項目確實應當立即終止,但由于政府干預,反而繼續增資。例如,由于實際工程量比合同工程量增加、采購、拆遷、價格等原因,中鐵建在沙特的一個輕軌投資項目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前景十分堪憂。按照市場利潤最大化的原則,此時應當果斷終止,避免更多的虧損,但是這個項目是國家重點關注的項目,因此只能繼續投資(惡性增資),直到項目完成。整個項目給中鐵建造成的虧損可能高達41.53億元。
董事會投資決策機制不健全。當前國有上市公司董事會決策機制漏洞很多,首先體現在缺乏專門嚴格的決策程序,許多決策偏離了決策程序,沒有對項目的可操作性、預期收益、目標、控制等問題進行必要的論證,使得決策往往帶有濃重的主觀性,極易導致決策失誤。此外,缺乏嚴格的問責制度,對于企業決策沒有專門的執行董事負責,助長了董事的機會主義傾向。
重病須下猛藥
醫治國有上市公司董事會四大病,還須下猛藥。
最重要的是加強內外部監督與激勵,提高董事會效率。在外部監管上,明晰各監管機構的權責,避免監管真空與重疊,減少監督成本。在內部監管上,針對當前績效考核不科學及關于追究董事法律責任的規定較為零散、處罰的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引入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及統一、系統的問責制度。對于沒有達到績效標準或決策嚴重失誤如惡性增資的董事,要依照規定給予懲治。由于董事在企業中的位置特殊,在選擇評估者及指標的時候要具有針對性,例如由外部非利益相關評估機構評估。此外,還應當加強公司投資信息的透明度,保障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知情權、建議權與監督權,避免企業進行風險過高的投資或增資,掉入惡性增資的陷阱。在激勵方面。可以根據企業實際需要構建合理、靈活性強的薪酬體系,優化由固定現金收入、浮動現金收入與股票期權組成的薪酬結構,合理的比例可以為5:2:3。
此外,要優化董事會結構,增加獨立性。具體的做法有:限制“內部人”董事的數量及其權利,增加獨立董事的席位;優化獨立董事結構,從國外大型公司、國內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中,吸納一批管理經驗豐富,精通財務、金融、法律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進行股權分配體制改革,確定合理的公司股權結構,科學配置融資權,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防止董事會被大股東控制。以此來保證董事會的獨立性,使其完全按照全體股東的利益來進行企業決策,避免惡性增資。
另外,加強內部競爭。增強董事素質。改革現有行政色彩濃重的人事制度,在董事選拔上引入競爭機制。一方面對于董事的任期、資格、選拔程序、考核進行嚴格的制度化管理,對于不達標的董事或候選人要進行及時的更換或排除。如此一來,董事會決策者如果發生嚴重的惡性增資,將很難保住董事的位置,進而為了保住職位而自我約束、自我完善,提高決策水平,抑制惡性增資的傾向。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內部潛力,選拔有才能的領導者,并積極從經理人市場吸收新鮮血液,以此來擴大選擇范圍,提高競爭層次。這樣一來,選拔出來的董事的素質會更有保障,出現惡性增資問題概率就會相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