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以后,信息披露制度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開始逐漸規范起來,進而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空前繁榮。但進入21世紀以來,一連串上市公司造假、欺詐案件曝光,使人們陷入對現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反思。大家帶著諸如現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否真的有效,現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中是否缺少了許多必要的環節,信息披露制度是否需要進行某些重大的改革等疑問,開始了對現實的思考。
在信息披露制度中,誠信原則要求信息披露人對財務或經營狀況做出公正的評述,不做出虛假陳述或遺漏重要事實,確保陳述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然而,當今社會各種公司丑聞、財務造假等事件的發生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即誠信危機仍在全球范圍內蔓延。上市公司的高管為了一己私利,違背誠信原則,造假,欺詐,以牟取私利,誠信原則正在被扼殺。2001年底的“安然事件”曝光,此后,美國又相繼爆出世通、施樂、默克制藥等國際性大型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丑聞,微軟公司、朗訊科技、泰科國際、CMS公司、Dynegy公司、美林公司、騎士交易集團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嫌做假賬。在中國,也發生了瓊民源、猴王、鄭百文、銀廣夏、科龍,以至中航油巨額虧損和四川長虹巨額應收款欠款案等信息披露丑聞??梢?,在全球范圍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規范、信息不透明問題仍非常嚴重,并且已經嚴重影響企業績效,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從現有的信息披露制度來看,法律法規對現行公司信息披露實踐的約束和懲罰力度仍顯薄弱,這就導致眾多公司仍然能夠有機可乘。
當“安然事件”以及一系列國際大型上市公司涉嫌會計造假丑聞曝光之后,美國政府為了使廣大投資者能夠恢復信心,避免類似事件的進一步重演而通過了《SOX法案》,推動了涉及全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但問題并沒有就此結束,所謂嚴厲的《SOX法案》并沒有阻止利欲熏心的公司開始新的冒險,2006年春天在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到2D07年已經演變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許多曾經被認為是無比強大的金融機構都在盲目擴張和毫無節制的投資之后轟然倒下。次貸危機及其引發的金融危機再次說明,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立法不是過于嚴厲,而是仍然有待加強。
除了立法外,進一步強化法律的執行以及加大對違法違規的懲治力度也十分關鍵。在一些新興資本市場中,原本立法環節就相對薄弱,再加上在執法方面不夠嚴格,懲治力度不夠,最終引發了信息披露作假行為的滋生和蔓延。中國資本市場的情況也尤為突出。瓊民源、中航油和四川長虹等涉嫌信息披露造假的公司丑聞接連出現,但對這些嚴重違反信息披露相關法律法規的公司懲罰力度明顯不足。因此,在加強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立法的同時,嚴格執法以及加強懲治力度也是急需解決的重要環節。
在現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中,審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與目標公司發生利益關系,從而導致其獨立性的缺失,進而為目標公司的舞弊行為大開方便之門。其次,金融監管體系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導致其監督作用的削弱,一些證券公司為了從上市公司賺取大筆費用而不愿意披露上市公司的不良財務信息,從而使信息披露制度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受到極大影響。再次,律師有時會放棄監督作用,甚至幫助公司逃避財務信息披露的義務。例如,在“安然事件”中,安然公司在向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任何報告中都沒有披露過關聯交易。
綜上所述,現行的信息披露制度雖然在形式上比較完備,但在實踐中,大量涉嫌財務舞弊的公司案例都說明,沒有更為嚴厲的法律約束,沒有獨立中介機構的有效監督,信息披露制度是很難充分投揮其應有作用的,其結果必然導致信任危機的大規模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