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真正的智者而言,思考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但對普通人來說,思考不僅讓人心生疑惑,更徒增煩惱。好學者多,勤思者少,故孔子才會生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感嘆。大學肩負著知識生產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莘莘學子要想勇敢擔負這一歷史使命,就必須在經歷教育的春風化雨后具備“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想打開智慧之門,獨立思考是唯一的鑰匙。
缺少獨立思考將產生嚴重后果。人缺少思考,會故步自封停滯不前;組織缺少思考,會形成人云亦云的團隊思維;一個社會缺少思考,會降格為“低智商社會”,表現為社會公眾“集體智商”的快速衰落。既然真知灼見來自于多思善疑,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思考甚至懼怕思考呢?一是思考太累,盡管深思熟慮者常能思有所得,但在內心深處展開慘烈斗爭,總不是心曠神怡之事;二是很多人的思考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不愿在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加以拓展,自滿于微不足道的知識;三是一部分人獨立思考的習慣,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下被鏟除掉了;四是人一旦養成依靠權威和專家給出答案以解決問題的習慣時,獨立思考自然漸行漸遠。
獨立思考并不意味著教育功效的缺失。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會學生思考,將學生的創造力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是教師最引以為傲的事情,也是學生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教師作為學生養成獨立精神的“助產士”,不能僅僅憑借灌輸來點燃學生胸中的思想之火。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獨立思考之門,門能否打開,關鍵在于“門內人”的自覺自省。沒有自發的成長愿望,再多的外力輔助都是無效的。
唯有思想獨立,才具完整人格;唯有獨立思考,方能催生想象力這一推動知識進步的源泉。在科學研究的殿堂,創新是永恒的話題,而創新植根于科學研究者的獨立思考體系是否建構。學生作為科學研究的主要后備軍和有生力量,其創新能力的大小決定著國家與民族未來的興衰盛敗。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當學生不再把思考看成一種負擔,當學生獲得知識不僅僅是尋求一個答案而是為了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時,學習的功利主義色彩變淡,并轉換為自我意識覺醒的重要手段,而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就“潤物細無聲”般地蘊藏其中。
思考是啟迪智慧、求得真知的絕佳手段。但思想者往往是孤獨的。不是每個人都能上升到“承受孤單,享受孤獨”的境界。只有真正的思想者,才能坦然面對內心孤獨,并從孤獨中找到真正自我,實現“靈魂的自我談話”。而教育的目的,恰恰在于幫助受教育者“認識你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獨立思考是教育的靈魂,是創新的源泉,是自主成長的重要基石。
作者簡介:王進,男,貴州湄潭人,1972年11月12日出生,漢族,中南大學土木建筑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從事項目管理和工程倫理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