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住海景房——對多數人來說,這大概都是一種奢望。但在上海海洋大學,這個愿望很容易就能實現。自2008年學校整體搬遷至臨港新校區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故事,天天在這里上演。
海大的學子無疑是幸福的——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坐擁一座具有園林氣質的校園:優雅而氣派的灰色建筑,帶著古典的神韻;一條水系穿校而過,于校中心形成一灣湖泊,荷葉田田,石橋輕倚;向北、西、東三個方向都能走到海邊;夜色中,在遠處光華流瀉如絲帶般的繞城公路映襯下,整個校園更是璀璨如迷離夢境。校領導就曾說:海洋大學是中國規模最大,設計和建筑最美,設施最現代的大學單體校區。
盡管有著浪漫如斯的校園環境,但海大的內核卻最是質樸。鮮有高校會選擇“勤樸忠實”這般樸素的校訓,偏偏海大將其傳承百年。也正因著這份憨厚的氣質,坊間有戲言:海大學子“胸無大志”。看似調侃,實為褒揚他們肯從基層干起,吃得苦,耐得煩。于是,從研究“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問題,到解決“吃魚難”的數量問題,再到提高水產品的質量,每一個與水產有關的難題背后,都有海大師生組成的科研團隊。海大便是如此,平實如生活中的“吃喝”二字,不事浮華。而每年近30%的考研率,海大學子的堅韌踏實,更是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相對于“上海海洋大學”,它曾經的名字——“上海水產大學”或許更為人所知。而也是這“水產”二字,常讓學子們有一些小小的委屈和無奈。比如,隔壁做水產生意的大叔會說:“啊,賣水產還要進大學去學,你直接跟我去賣魚就行了,四年學費算你兩年好了……”也有親戚恍然大悟道:“那你出來不就是搞水產的嘛?”因此有富有幽默精神的學子制作出一短片,題曰:《水大不賣魚》。這些調侃的背后,是海大并未大事宣揚的百年校史:它實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水產學府,與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同濟大學同是由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張謇創辦或復校,并享有“中國現代水產教育的搖籃”之美譽。海大開辦的許多專業均屬“獨門”,這些專業的畢業生自然成為“稀有品種”,在本領域擁有巨大的表現平臺。
在這樣的質樸之下,海大學子亦滿懷豪情。海大師生在遠洋漁業方面取得的成就引人矚目:早在1985年中國遠洋漁業起步之時,他們就隨我國第一支遠洋漁業船隊赴西非遠洋漁場。20多年來,學校先后派出400多名師生直接參加遠洋漁業生產實踐和科研調查、漁場探捕,更曾多次參加有關的國際漁業談判和國際漁業組織會議。
細節上海海洋大學
免費鯨館開眼界
你見過抹香鯨么?到上海海洋大學鯨館來,一定讓你大開眼界——這里有著中國第二大抹香鯨標本。海大鯨館是上海第一個現代化的鯨類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館內有長18.40米的抹香鯨剝制標本和骨骼標本各一具,另有一些小型豚類和200余種珍稀海洋貝殼和珊瑚標本。
“天堂傘的地獄”
近海的海大確實浪漫,可也需要認識到:海大的風是無敵的。若沒有足夠支撐力的傘,你就等著正在校園里“搖曳生姿”地走著,一陣海風吹過,小傘瞬間變“大碗”吧。因此這里號稱“天堂傘的地獄”。在多雨潮濕的海大,雨鞋不僅是一種時尚,更是生活必需品,幾乎每人一雙。因此,準備好長柄傘加雨鞋的“潮打扮”,再去海大報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