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在英國《泰晤士報》的全球200所最佳大學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學高居第42名,科大商學院位列亞洲七大優秀商學院之一;2006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大學排行榜上,科大總排名58,工學院名列17,社會學院名列52。看到如此優秀的成績單,你一定會聯想到悠久的辦學歷史、雄厚的學科積淀……其實不然,科大建校至今,才整整20年。正因如此,才會有人感嘆,如果以辦學時間論,它無疑是全球最好的大學。
科大是一所由100%“海歸派”博士留學生開辦的英語授課大學。首任校長、理論物理學家吳家瑋便是第一個入主美國重點大學的華人——前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現任校長朱經武則是世界超導物理的開拓者、當年和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的美國休斯敦超導研究中心主任。這些卓然成家的領軍人物用各自多年的顯赫聲望和豐富經驗,使科大一起步便“高唱入云”,取得了世界同行公認的學術地位,并由此彌補了建校歷史的短暫和文化積累的不足。在全球范圍內吸引最好的教師和最好的學生,是香港科大成功的重要原因。目前,科大外籍教師占到65%,其中大部分來自美洲和澳洲,而境外學生數量占到1.5%,近年尤其加大力度吸引境外學生。有外國留學生坦言,這里和歐美高校的運行機制幾乎沒有任何不同。在學校內所有課業的傳授、作業、論文全部是以英文出現,而在香港其他學校,有些課程是廣東話授課或者可以用中文來書寫文件。最為西化的中國高校之名也就如此孕育而生。
科大從建校開始,它就“克隆”國際著名大學的學術管理制度,其要點就是“教授治校”,明確把教授作為學校的靈魂。比如新聘教授時,應聘者從一開始就要與由教授組成的“招聘委員會”打交道,每個委員都要打分,最后試講時全系教授都可以投票。這在當時的香港高校中,實屬創舉,與以前主要是人事部門負責、一些教授只是在最后一個環節參與一下完全不同。
“教授治校”在科大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建校伊始,科大首任校長吳家瑋6天跑遍北美9所大學,馬不停蹄為科大招募教員。他所瞄準的目標除了已經在各知名學府嶄露頭角的學術精英外,也囊括了眾多有真才實學的學術新星。黃勁松就是其中一位,他進入科大時,還是一個資歷很淺的年輕教師。畢業于北大數學系,大陸第一批保送赴美留學的陳省身項目的15名成員之一。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后,在猶他大學數學系謀得教職。1992年,當他得知科大在招募人才時,便給當時的系主任寫了封自薦信,沒過多久,他便來到了清水灣邊的香港科技大學。如今的黃勁松,在表示論與李群領域的研究受到國際數學界的關注,他的研究成果被認為是科大近年來相當有分量的原創性學術成果。
細節科大
“香港壓力大學”
科大的英文縮寫是HKUST(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經常會被惡搞為“香港壓力大學”——“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看似抱怨的調侃,骨子里自有一種驕傲。的確,這是一所擁有一段不僅在香港,甚至在整個大中華地區都絕無僅有、足資為傲的創校歷史的大學。
獨霸江湖的學科實力
科大的一些重點學科的學術水準已經在亞洲排名第一。比如工商管理學院的經濟系,如果不算以色列大學的話,按研究成績算,科大在亞洲排名第一。另外,像會計系、金融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化系,按教授的研究成果評價,也都是在亞洲一流、世界知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