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起香港浸會大學的占地面積,隨便從國內學府中挑一所出來比比,浸大一定都羞得抬不起頭來。這也并不奇怪,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大部分的地區都是嚴禁開發的保育山地,剩余的土地資源非常有限,能騰出一塊地方修建校園本非易事。
所以,浸大最吸引我的并不在它的規模,而在于它的文化。浸大校名中,“浸會”二字(英文Baptist)在圣經里意為“施行浸禮”。作為一所有著基督教背景的學府,浸大一直將“全人關懷”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在這座大都市里彌足珍貴。因為一提起香港,人們總會將它和“物質化、商業至上、人際關系疏離”聯系在一起,掩藏在旺角和蘭桂坊繁華的霓虹背后,這個都市缺少一種人文關懷和集體回憶,而全人關懷,則是一種對每一個個體的心靈與成長的關愛,能夠令你在群體的生活中收獲溫暖與快樂。
全人關懷,是對學生在學科、品德及思考方面的綜合能力培養,這一理念已經滲透到了浸大的方方面面。香港人追求高效率和快節奏的生活,教育上也如此。香港很多學校,學生一進校就直接開設專業課程。但在浸大,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在通才教育上的。據了解,浸大會向內地生提供一年的基礎課程,內容包括語文、學習方法及認識香港等,幫助內地生適應香港社會?;A課程除部分理論知識外,更多是讓學生從各方面了解香港社會,最近幾年,工商管理學院還開始推動一個發掘學生潛能項目。工商管理學院學生在進校的時候,老師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激勵、哪些方面需要提高,隨后,專職教師會根據學校的資源和外部資源,推薦和安排學生參加相關活動,開發學生潛能,彌補缺乏的能力。畢業的時候,學生除了得到學歷證明,還會得到一份參加社會活動的記錄以及能力提升證明。
浸大的“全人教育”不僅在校內的課程設置上有所體現,也將視角逐漸延伸到了校外。剛來香港的時候,我很擔心自己沒有辦法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習慣,吃不慣這里肉多菜少的飲食,聽不懂香港同學快速流利的粵語,跟不上教授英語教學的節奏……但是在浸大,學校為幫助我們盡快適應香港的生活環境,特意為我們安排了“親善家庭”。所謂的“親善家庭”就是學校每年從校內教職員工及社會人士中招募接待家庭,每個家庭每年接待3至4位內地學生,幫助內地生盡快熟悉香港的生活。我的“爸爸媽媽”周末或者節假日,總是盛情邀請我去家中做客,并帶我參加他們的朋友聚會或者家庭聚會,儼然把我當成了他們的家中一員。在親善家庭生活的那段時間,我學會了用粵語跟人交流,喜歡上了港式的餐飲,熟悉了香港的路況。這在與我同行的其他大學內地生中,恐怕要花上大半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吧。
細節浸大
最安全的學校
有人戲稱浸大是世上最“安全”的校園,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著火了有消防局(挨著學生宿舍)、面臨險情有軍營(九龍東軍營)、重病昏迷有醫院(浸會醫院)、就算到了2012還有上帝罩著!”
全港第一的學院
傳理學院創立于1991年,前身為1968年成立的傳理學系。目前全港排名第一。至今學院已培育超過3000名校友,而大部分畢業生均從事傳媒或相關的工作。浸大傳理學院是全港首家應用“全球媒體網”的院校,把普通的教室變成全球化課室,讓來自多個國家的教授和學生可以通過電腦系統一起學習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