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8月8日,蘇聯出動了150萬紅軍,5000余架飛機、5500輛坦克,并配備2.6萬余門火炮,分三路沿中蘇、中蒙、中朝邊境進入東北,并對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偽軍發起了猛攻。兩個星期后,70余萬日本關東軍和20余萬偽滿軍被消滅。東北暫時出現了政權空擋。
此時,國民黨和共產黨都看上了東北,因為東北物產豐富,既產糧食,又產煤炭、鐵礦,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有人說,誰得了東北,誰就能統治中國。因此,日本一投降,國共雙方都瞄準了東北。
也就是在此時,遠在蘇中的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以個人的名義第一個向中央發報提出戰略性的建議:我黨應馬上派大部隊進軍東北,開辟東北戰略根據地。他在電報中說,盡管蔣介石尚未發動內戰,但他對我黨提出的和談毫無誠意,只是把談判作為欺騙人民、麻痹我軍、拖延時間的手段,蔣介石正積極搶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一旦時機成熟,就會發動全面內戰。而現在我軍主力分散,各根據地之間不能相互策應,很難長期獨立支持大規模戰爭,所以,我黨應主動放棄一些地區,集中主力進行決戰,創造一片相聯系的、條件比較好的戰略根據地。
在軍事部署上,黃克誠建議盡量多派隊伍進軍東北,“至少應有五萬人,能去十萬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毛澤東看到這份電報后非常重視,幾天以后,中央就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
很快,中共中央就作了兩項重大決定:一是命令派往中南和華北的部隊和干部立即折向東北前進。二是成立東北局,以彭真、陳云、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彭真為書記。東北局可全權代表中央,指導東北的一切黨政工作。不久,中央又決定增派李富春、羅榮恒等高級干部到東北工作。
延安一聲令下,從各解放區抽調了十萬大軍,像潮水一般的涌向東北。同時,還有20多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包括4名政治局委員,率2萬多名黨政干部趕赴東北,指揮作戰和建立新政權。
中央軍委命令冀熱遼部隊李運昌部首批入關,山東軍區抽調4個師7萬余人,由羅榮桓率領向東北開進。羅榮桓原是一一五師政委,山東軍區司令員,曾跟隨著毛主席參加過秋收起義,后率八路軍一一五師開到山東,他的貢獻很大,他領導的山東八路軍到抗戰勝利時,已發展到27萬正規部隊,還有50多萬基干民兵。
最先到達東北沈陽的是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曾克林已于9月5日率2000余人抵達沈陽,這支先遣部隊是為大部隊到東北探路的。不過,初到沈陽,與蘇軍發生了誤會,蘇軍不讓進沈陽,后經疏通,蘇軍改變了態度。進了沈陽,并接收了沈陽的兵工廠、冷庫、銀行,廣播電臺等廠礦單位。
中央原定林彪等人去山東開展工作,當他們走到河南的濮陽時,中央軍委又發出了十萬火急電報:“以林彪為首的原定去山東的肖勁光、江華、鄧華、李天佑、聶鶴亭等人,全部馬上轉道,速往東北”。
9月,中央軍委決定,進入東北的部隊正式命名為“東北人民自治軍”,以林彪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呂正操為第一副司令,李運昌為第二副司令,周保中為第三副司令,肖勁光為副司令兼參謀長。彭真為第一政委,程子華為副政委。程子華、李運昌現在錦州指揮,暫不去熱河、冀東。
彭真、陳云等中央委員是9月18日到沈陽的。被先到的曾克林、李運昌安排到張作霖的大帥府。第二天,東北局就在大帥府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確定了控制全東北,接管城市,迎接大部隊到來的任務。
1945年9月23日,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接到中央命令,進軍東北。經過兩個月的艱苦跋涉,新四軍三師于11月25日到達錦州。
1945年10月,林彪趕到沈陽,這時,中央又決定將“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仍由林彪任司令員。民主聯軍由關內來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呂正操帶領的東北軍一部分,還有周保中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共同組成。到11月底12月初,先后進入東北的正規軍將近11萬人,干部2萬人。原冀熱遼先期入關的地方部隊李運昌部發展極為迅速,在二三個月內,由最初的一萬人擴大到十萬人。
羅榮桓一行是11月13日到達沈陽的,至此,去東北的中共軍政要員已基本上到齊,逐鹿東北,馬上就要開始了。
在中共軍隊進入東北的同時,國民政府里的高級官員們也在醞釀如何接收東北。在這個問題上,出謀劃策最賣力的當屬政學系。當然,其它派系也不甘示弱,紛紛推出自已的人選,發表高見。
當蔣介石征求桂系首領李宗仁的意見去東北誰最合適時,李宗仁說黃紹竑最合適。李宗仁認為,去東北主政者,必須有眼光,有魄力,勇于負責,必要時敢于便宜行事。而蔣介石身邊的重臣,如陳誠、顧祝同、劉峙等人,在蔣介石的極權之下,磨練已久,事事聽從蔣介石的手令,絲毫不敢獨斷獨行,失去主動處理問題的能力,難于應付東北復雜的局面。而黃紹竑卻是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但他的意見沒被蔣介石采納。
政學系的頭目張群、吳鐵城、熊式輝等人經過研究,向蔣介石提出關于接收東北的幾點意見,主要內容為:將東北三省劃規為東北九省。抽調一部分精銳國民,常住東北,作為軍事基礎,并改編和整訓偽滿軍隊,維持治安。在人事上,特別要遏制共產黨勢力的擴張,但又要盡量避免國民黨一黨專政的色彩,爭取中間派的合作,造成民主氣氛。
蔣介石看過這個建議,大喜,急忙召來熊式輝問話,蔣問他為何要劃九省,熊說,劃分九省主要是方便治理。從民國以來,東北軍閥便自恃地大物博,自成割據之勢,中央難于應付。這次借戰爭的機會給它來個大手術,以后就好管理了。蔣聽完很高興,說就照這個方案劃九省。
不久,蔣介石就決定把主政東北的任務交給了熊式輝。熊式輝是江西安義人,保定軍校畢業。早年參加過同盟會。大革命時期參加過北伐,擔任過第十四軍黨代表。南京政府成立后,擔任過江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江西省主席等職。1936年,蔣經國從蘇聯回國,當時,擔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輝為討好蔣介石,就主動提出邀請蔣經國去江西。蔣經國到江西后,熊式輝對他委以重任,并多方照顧。
8月31日,蔣介石正式宣布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接著國民政府又陸續公布了東北九省二市的省主席和市長名單。另外,熊式輝還推薦蔣經國為外交特派員,這樣做他既可討好蔣介石,另外,一旦接收東北出了問題,他又可同小蔣一起負責,老蔣總不好興師問罪。
不久,蔣介石又宣布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是陜西米脂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是蔣介石手下的一員能征善戰的將軍。本來,蔣介石最初是定關麟征去東北當保安司令的。這個任命一發表,熊式輝很不高興,因為他看不慣關麟征的高傲自大,目中無人的態度。湊巧,當時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奉蔣的密令,在云南發動了“昆明事變”,把龍云逼下臺后,又送到重慶。龍云到了重慶,逢人便大罵杜聿明,碰到關麟征時又大灌米湯,說歡迎他到云南去。蔣聽說熊式輝對關有微詞,恐兩人不合,就將計就計,明令將杜聿明撤職查辦,讓關麟征去云南。不久,蔣介石就發表了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
杜聿明上任后,利用美國的軍艦和空中優勢大肆向東北運兵。到1946年2月底,涌入東北的國民黨軍已達8個整編軍,進入東北的這些部隊幾乎都是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大部分是當年參加過長城保衛戰、臺兒莊大戰、南京保衛戰及遠征緬甸的部隊。
這些部隊其中包括國民黨軍五大主力排名第一的新1軍,軍長孫立人。排名第二的新6軍,軍長廖耀湘。還有同樣能征善戰的陳明仁的71軍,滇軍曾澤生的60軍、東北軍周福成的53軍等等,它們不是全美械裝備就是半美械裝備。因而,東北爭奪戰一開始,無論是在裝備上,或是在兵力上,蔣介石的部隊都優于我軍。但出人意料的是,經過三年的拼殺,東北的國民黨軍被徹底打垮,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卻發展到一百多萬,最終解放東北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