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投資者的眼里,央企就是皇帝的女兒——看上去很美。真的拿在手里,大多都像燙手的山芋,漲得慢跌得快,分紅還少得可憐。這些企業明明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利潤也年年翻番,可是小股東們卻很少能享受到其中的好處。于是,人們開始懷疑,“皇帝”可能并不想真的把“女兒”嫁出去,只是把“女兒”當成了搖錢樹。
這樣的懷疑不是沒有理由的。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0年底,全國國有企業的利潤達到了13 000億左右。在社會各界的一再呼吁下,國有企業也開始分紅了,只不過大部分都分給了國資委,并沒有惠及普通投資者。按理說,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上市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經濟發展的好處,尤其是那些壟斷性企業的利潤,通過資本市場私有化,最終實現還富于民。可惜的是,這樣的美好愿望沒有實現。
在富可敵國的大型央企里,還找不到一家可以放心持有的上市公司,讓普通投資者僅僅靠分紅就可以獲得持續穩定的回報。那么,到底是資本市場出了問題,還是企業的內部治理出了問題?現實的情況是,普通投資者和納稅人為這些企業出錢出力(設備初裝費),還必須沒有選擇地消費它們具有壟斷特征的產品,多年承受著高于國際市場很多倍的價格,可是付出的結果鮮有回報。這些企業的利潤或是被揮霍浪費掉,或者是做了高風險的投資,或者被政府拿走了不知用于何種用途。不消說,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的娘家人,自然要盡到國有資產代理人的責任,確保國有資產即使不能大幅增值,也不至于縮水、消失。國資委在2010年啟動了央企EVA考核試點,試圖通過資產增值的考核指標,達到激勵和約束國有企業管理者的目的,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EVA考核本質是一種公司治理手段,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通過機制設計來激勵高管努力工作、創造股東價值。可是,中國的問題是,國有企業的高管都是由國資委任命的,而國資委是政府機構,是企業的“大股東”,兼有行政和市場的雙重角色。在資本市場里,小股東沒有話語權,大股東就是“皇帝”,“皇帝”總有天生的本能去縱容上市公司,或者犧牲小股東的利益。因此,在現有的公司治理架構下,EVA的計算指標在理論上都是可以“操縱”和“游說”的,EVA考核即使能起到一定作用,對公眾投資者的意義也不大。
英國過去很多大型企業也都是國有企業,撒切爾夫人上臺之后,通過向公眾發行股票,把國有資產變為公眾持有,國家保留有一股黃金股,擁有一票否決權。這個故事被經濟學家郎咸平反復講述,用于說明職業經理人信托責任的重要性。然而,比信托責任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只保留了重大決策權,而企業表現的好壞則由交市場來考核和評價。雖然英國私有化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但不容否認的是,英國的改革讓大多數普通百姓受益了。我國的EVA考核政是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步驟,需要在試點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改進。但不應忘記的一點是,改革的終極標準和意義——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民生的改善,這也許比改革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