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到了向第二層次的目標進軍的時候了。老百姓的不滿意并不能僅僅通過國有企業再做得更大更強,賺更多的錢而消除
財政部日前發文,從2011年起擴大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范圍,由原先的試點企業——國資委所監管的企業和中國煙草總公司擴展到教育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所屬企業,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直屬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文化部直屬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公司、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公司、中國動漫集團公司,農業部直屬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公司、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以及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和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等1631家企業。同時,適當提高央企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由試點的三類(第一類繳納企業稅后利潤10%;第二類繳納企業稅后利潤5%;第三類暫緩3年上交或者免交)調整為四檔,分別繳納企業稅后利潤的15%、10%、5%,以及免交國有資本收益。
對高層這一有利于打破部門利益、完善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的舉措和大步慢跑的政治智慧,對國有企業收益朝全民共享方向前進的進程,我們舉雙手贊成,但也希望這個過程能夠更加給力,更加透明。
所謂給力,就是要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國企發展帶來的好處。應該承認,國有企業改革的初衷,即擺脫經營困境和提高效率和效益,已經在很大程度實現。諸多中央企業已經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成為“經濟頂梁柱”。但老百姓和社會還有不滿意之處,甚至不乏質疑。原因其實很簡單,很多人沒有切實感受到國企高速發展帶來的好處,甚至有些國企的高增長是以讓百姓埋單為代價的。
即使是央企繳納的紅利本身,老百姓并沒有直接嘗到多少甜頭。在國務院出臺企業紅利征收辦法之后,公眾普遍預期這筆巨額資金將有很大一部分用于還利于民。但財政部發布的數據卻讓公眾的預期落了空。據悉,2007-2009年,我國共收取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1572.2億元;同時,資本經營支出則高達1553.3億元,主要用于資本性和費用性支出,即解決國企自身改革與發展問題,納入公共財政預算與社會保障預算的還不到1%。
所謂透明,就是要尊重廣大群眾的知情權,讓公眾清楚央企紅利的來龍去脈,特別是對于央企紅利的支出。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既然已經納入財政預算,就應當按照財政公開的要求增加透明度。三年前,中國聯通被豁免上繳紅利之時,國資委、財政部方面未給出明確的緣由,聯通方面也未有確切回應。三年之后,中國聯通被再次豁免上繳紅利,業內人士還是紛紛不解,離公開透明的要求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正如社科院專家金碚所指出的,國有企業須接受雙重績效評價,第一層次是市場評價和企業效率或競爭力評價;第二層次是所有者利益(國家和人民意志)評價。當基本實現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第一次定位目標后,必須向第二次定位目標推進。
現行對央企負責人的考核主要是第一層次的考核,即要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股東價值最大化以及可持續發展。央企亮麗的業績也已經證明這一層次的考核已經基本取得了成功。現在,到了向第二層次的目標進軍的時候了。老百姓的不滿意并不能僅僅通過國有企業再做得更大更強、賺更多的錢而消除。國有企業不能僅僅獨善其身,而且必須兼濟天下、主濟天下,甚至是專濟天下。期待央企紅利來得更給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