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達不到預測業績的企業是否應該承擔責任?特別是那些上市一年內就出現了負增長的企業,是否應該接受調查和問責?這是創業板退市制度首先應該回答的問題
有人認為,創業板實施退市制度,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代價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筆者難以認同。創業板除了其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業型企業的功能之外,仍被稱為“圈錢板”、“殺豬板”,創業板與主板和中小板相比,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創業板現在顯示出的問題,遠比其他板塊更為嚴重。比如,創業板上市公司無論從收入和利潤成長性還是利潤水平上看,并沒有體現出創業型公司的特點;其他板塊幾乎難得一見的高管離職套現,卻蔚然成風,使得投資者懷疑公司上市的初衷。再者,發行市盈率高企也創了紀錄,即便考慮到未來的成長性因素,也無法承受如此之高的市盈率。何況,事實證明,創業板公司2010年上半年只取得了不到20%的凈利潤增長率,而同期的463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6.2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46.38%。從成長性指標上,自譽為有高速增長潛力的創業板公司的表現還不如一般的上市公司。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在105家有可比數據的創業板公司中,同期凈利潤負增長的有23家,占比高達21.90%;凈利潤增長率低于20%的有24家,占比達到22.86%。
如果就事論事地對待創業板公司,遠遠達不到預測業績的企業是否應該承擔責任,特別是那些上市一年內就出現了負增長的企業,是否應該接受調查和問責,這是創業板退市制度首先應該回答的問題。創業板之所以出現了明顯的圈錢、高管“棄城而逃”等令人驚訝的問題,與發行環節的疏漏有重要關聯。而那些問題的本質,就是利益勾結和輸送。
由此,退市制度的設計還需向前段延伸,連同發行制度缺陷一并解決。以超高市盈率發行,等于提前支付了未來幾年的企業增長預期,這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即便是上市公司自身都不愿意做的事,為什么在中國的創業板反而變成了常態呢?這就是利益圈的特點。投行、上市公司高管、前期投資者都不愿意放過一次大撈狠撈的機會。這種竭澤而漁的心態,在公司上市后高管不惜放棄自己的創業事業而套現這點上得到了印證。這些人有些確實是離開了公司,他們很難保證自己不會在日后成為上市公司的競爭對手,而另一些人則是鉆空子,仍暗中操縱著公司的經營。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退市制度向前延伸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對過度包裝和弄虛作假進行問責。在發行過程中,一些投行機構利用專業技能對上市公司進行包裝,通過神奇的成長故事和夸大的未來預期,推高發行價格。盡管現有的發行制度里也有規定對投行操守的規定,主板的上市公司里也出現過上市一年內業績面目全非的情況,但是,創業板的這類問題更為明顯和嚴重。投行通過承銷創業板上市公司獲得了巨額利潤,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且,這種懲罰應落實到經濟層面,對投行未能做好盡職調查和保薦中存在的疏漏承擔損失,甚至取消其保薦人資格。對于臨戰脫逃的企業高管應有禁止重投業界及連帶經濟責任懲罰。
退市制度還應考慮的是善后問題。退市可能造成對投資者的損害,即便有些可以要求公司給予補償,等候的時間可能太久。在A股其他板塊,退市難以實施的一個主要障礙是制度上允許借殼,而在成熟的資本市場,比如香港近兩年來就加強了對借殼上市的監管,稱之為“走后門”上市。為避免企業通過這一捷徑躲避正常上市過程中嚴格的審核,借殼實際上已經很難操作了。A股創業板可以參考納斯達克的經驗,將退市的公司根據情況加以分類,對于一定期限內有可能恢復到正常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與三板市場聯系起來,采取升降板制度;而將其他的無法挽救的上市公司實行直接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