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棄了核準制,創業板真正成為了一個完全由市場引導的融資渠道,創業板的退出是直接退出還是先風險提示后再退出還會有什么區別
圍繞創業板退市機制,始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主張直接退市,在列明創業板退市硬性指標的情況下,直接退市。不給風險提示,不給重組的機會,符合條件的話,日后可再發行。其直接動機在于徹底堵死炒作殼資源、杜絕重組黑幕,因為創業板盤子小,利用重組機會爆炒重組概念的可能性將大為增加。另一種則是基于保護當前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出發,在一定范圍內給予上市公司糾正自己行為,維護上市公司持續上市資格的可能性。《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以下簡稱《規則》)的規定基本體現了第二種思路。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規則》針對創業板公司的風險特征,增加了更為嚴格的退市標準,在主板退市標準基礎上,對出現下述情形的公司也將啟動退市程序:1.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的財務會計報告,且在規定期限內仍不能消除的;2.會計報表顯示凈資產為負,而未能在規定期限內消除的;3.股票連續120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量低于100萬股,限期內不能改善的。
另一方面,也規定了從風險提示到撤銷風險提示,從暫停上市到終止上市的一系列折衷性舉措。雖然創業板取消了主板市場存在的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和其他特別處理公司允許在完成重大資產重組后可向交易所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或其他特別處理的規定,但是沒有直接退市的規定畢竟還是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空間。一旦有了炒作殼資源的先例,創業板的重組黑幕勢必泛濫成災,這將再次扼殺這一新生事物的活力。退市究竟要不要經過風險提示過程呢?兩種說法似乎各有道理。癥結在哪里呢?其實不在是否直接退市本身,而在于行政干預的習慣思維仍然在麻木不仁地侵吞著創業板這一天然的市場化融資渠道。
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仍然不夠高的轉型國家,證券市場在我國帶有強烈的政府主導色彩。政府對證券發行決定權的壟斷一直以來構成了我國證券發行制度的基本內容。近年來,雖然經歷了從審批到審核,再到核準的制度改革,但是政府對申請發行證券的企業的實質性審查和最終決定權沒有變化,只是發行程序的調整而已。由于政府對申請發行股票的企業實施嚴格的審核,使投資者萌生依賴心理,往往忽視風險。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證券市場喪失了正常的風險定價能力,股票價格經常離奇地忽漲忽跌,不能真實反映經濟預期和企業盈利能力。創業板市場的推出本來是證券市場革故鼎新樹立良好樣板的一個美好期待,然而在行政干預慣性下,依然難以擺脫主板市場發展軌跡。創業板上市一年以來的暴炒、市盈率畸高,而業績居然不如主板股票的現象就是明證。
創業板推出的本來目的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方便的融資渠道,為風險資本營造一個正常的退出機制。對投資者來說,創業板市場的風險要比主板市場高得多,平均收益水平也要相應高于主板市場。
因此,本來意義上的創業板市場是具有高度的市場基因的,是與行政色彩濃厚的“核準制”所格格不入的。試想,假如發行人、保薦人、交易所都是真正的自負盈虧、自我負責的市場主體,那么,核準制還有什么意義呢?只是增加浪費社會資源的尋租空間而已!進一步說,如果放棄了核準制,創業板真正成為了一個完全由市場引導的融資渠道,創業板的退出是直接退出還是先風險提示后再退出還會有什么區別呢?因此,創業板的退出機制本來就是一個舍本逐末的問題。要建立一個高效的創業板市場,必須要大膽驅離行政干預,否則創業板只能變成主板、中小板的另一名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