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政策實施方面,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挑戰在于很多地方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不少措施和投資與中央指導原則相違背
鼓勵民資參與重組并購國有企業并非是一個新話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國家就鼓勵民資對國有中小型企業進行并購,以解決困難國企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民資參與重組并購國企還存在諸多現實困擾。
民資參與的五大形式
民營企業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一些民營企業通過參與國企改組改造獲得發展壯大。從實踐中看,第一、二、三產業的國企改組改造都有私人資本參與,且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產業的競爭性領域,并已開始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行業和領域。
據全國工商聯的調查,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組改造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租賃。這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組改造的主要形式之一。民營企業租賃國企閑置的廠房、設備,盤活國有資產,發揮生產效益,這在民營經濟實力相對不強的地區,是一種比較現實和有效的形式。
2.委托經營。這種形式指國有企業通過契約將資產交由具有較強經營能力且能承擔風險的民營企業有償經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對國有企業來說,轉換了機制,提高了經濟效益,實現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對民營企業來說,這種形式投資少、風險小,利用國有企業的平臺實現了企業擴張。
3.投資參股。這是民營企業開始進入一些壟斷性行業、實行投資多元化戰略采取的一種形式。已有一批民營企業投資入股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
4.兼并收購。這種形式多為資金比較雄厚、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所采用。民營企業通過產權聯合,獲得更多更大的對生產要素的支配權,發揮自己在市場、管理、經營理念等方面的優勢,靈活高效的機制與國企嫁接,使其人才、場地、廠房、設備、技術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重組后的企業得到良好發展,國企職工得到妥善安置,民營企業也實現了低成本擴張。
5.借助資本市場。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型的“投資型私營企業”,從早期的不動產投資與交易,到后來通過資本市場上的投資控股與參股,參與國企重組和產業重組。
彈簧門與玻璃門
當前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組改造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在重組并購方面。有媒體通過調查發現,股改之后形成的并購重組熱潮中,民營資本積極參與,收購主體出現多元化。但一些重組并購的行政干預、地方保護色彩較濃,對民營資本有意無意地形成了擠壓,導致民營資本成功實施重大資產并購重組的數量較少,民企參與重組的意愿不高。
偏見依然存在。有人認為國有企業賣給民營企業是國有資產的流失,雖然目前有這種想法的人越來越少,但這是一頂很大的帽子,一旦被扣上,不管是轉讓方還是受讓方都會心存畏懼,從而對支持民營企業與國企合作心存疑慮。一些國有企業的職工仍然改變不了國家職工的觀念,阻撓國有企業改制。在社會輿論上也需要進一步消除一些心理不平衡的影響。2009年7月發生的建龍重組通鋼的悲劇事件讓我們看到,民企控股國企面臨著輿論與民生的雙重壓力。
進入領域的障礙。有很多領域目前仍然沒有向民營企業開放,民營企業要想在這些領域參與國有企業改組就面臨著很大的障礙。即使一些領域開放了,但仍然會遇到兩扇門:“玻璃門”,看著可以進去,真想進去的時候,頭上會撞出個大包;“彈簧門”,剛剛把腳擠進去之后,稍稍不小心就被彈出來了。民營資本之所以并購重組熱情不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許多領域對民營資本存在無形的“玻璃門”和“彈簧門”,難以介入。比如2009年的借殼重組高潮中,民營企業中借殼數量最多的是房地產企業。為了搶搭上市這班快車,在“殼成本”不斷攀升至數億元之后,仍有房企不惜砸出重金。房地產畸形的“借殼熱”,恰恰說明了民營企業在并購重組方面的渠道與手段的缺失。有數據顯示,目前民間資本在傳統的壟斷行業和領域所占比重總體不足20%,在鐵路、石油等行政壟斷行業尤其明顯。即便在壟斷領域中占得一席之地的民間資本,仍存在發展空間受制于人、生存狀況令人堪憂的現象。
交易成本過高。民營企業要收購國有企業就要與多方利益主體進行協調,這一方面增加了時間成本,同時也增加了購買的成本。而且民營企業收購國有企業往往還要多種附加條件,如承擔歷史包袱、人員安置等,這又直接增加了交易成本。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甩包袱心態,有的只把虧損嚴重或破產的國企拿出來重組,有的把困難的國企變相強加給民營企業,甚至有的制造隱性債務陷阱、破產陷阱或“優惠政策”陷阱,使民營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遭遇資金瓶頸。在國際市場上,對企業的并購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金融市場完成的,沒有金融市場這個平臺的支持就不會有大規模并購的出現。外資進入中國實施并購戰略時,都有銀行作為后盾。然而在中國,銀行并購貸款成國企“專利”, 民企無奈只能另辟蹊徑。調研結果顯示,多家銀行在擬定并購貸款執行細則時,均明確提出“優先支持國有大型企業和其他大型企業的并購”,這成為銀行操作并購貸款業務的重要指引。
自2008年年末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指引》后的短短一年間,銀行并購貸款業務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生長——向國企并購傾斜,而將大多數民企擋在門外。無奈之下,企業經營性貸款、固定資產貸款,以及通過銀行協助發行信托產品,正成為民企獲取并購資金的三條路徑。參與國有企業并購重組的民營企業,大部分是靠自籌資金運作,在支付了各種費用之后,投入生產的后續資金出現短缺,此時向銀行貸款更加困難。
重組后的文化磨合。國有企業職工是在“大鍋飯”文化背景下參與企業的經營,思想觀念陳舊,對真正市場化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不適應,尤其是企業競爭上崗和淘汰制度使他們產生對民企進入的抵觸情緒,國有企業經營者能否在企業文化上逐漸趨同,這將是國有企業改組、改制或并購重組的成敗所在。
破除壟斷是關鍵
進一步打破壟斷,建立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是積極引導民資參與重組并購國有企業的關鍵。
因此,應從體制層面徹底破除壟斷,進一步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盡快出臺“民間投資36條”即“新36條”實施細則,尤其是涉及電信、電力、石油、鐵路、軍工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配套細則。消除企業兼并重組的制度障礙,清理廢止各種不利于企業兼并重組和妨礙公平競爭的規定,取消地域、行業等諸多限制,為民營資本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積極參與并購重組提供機遇。同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商業銀行對兼并重組后的企業實行綜合授信,積極探索設立專門的并購基金等兼并重組融資新模式,完善股權投資退出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企業兼并重組。
總之,通過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將會為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有企業兼并重組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有效的手段。
(作者系全國工商聯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