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歸責原則是環境侵權制度的核心和關鍵,考察現行歸責原則理論和實踐不難發現,學說上存在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之爭,立法上面臨《物權法》和《侵權責任法》的抵牾,實踐中不同類型案件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這三重悖論的根源,在于環境侵權未能依據環境學規律區分為擬制型污染侵權和實質型污染侵權,進而適用相應的歸責原則:實質型污染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擬制型污染侵權適用過錯推定責任,超標視為過錯,在雙方均無過錯時,則以
公平責任作為損失分擔的原則。
關鍵詞: 環境侵權;歸責原則;擬制型污染;實質型污染;無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
中圖分類號:DF4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1.04.09
一、問題的提出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指在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時,根據何種標準和原則確定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可以說,侵權法的全部規范都奠基于歸責原則之上,歸責原則決定了侵權行為的分類,也決定了責任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負擔、免責事由、損害賠償的原則和方法、減輕責任的根據等[1]。因而,歸責原則的確立是研究任一侵權類型都不可回避的議題,環境侵權亦不例外。盡管通說認為環境侵權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但質疑之聲從未停歇。從宏觀層面看,《侵權責任法》關于環境污染責任的規定基本是對《民法通則》和《環境保護法》以降立法和法律解釋所確立的環境侵權制度的沿襲和守成,并沒有進行實質創新,因此,20余年來圍繞環境侵權歸責原則的論爭也并不會因為《侵權責任法》的制定而停歇。換言之,現行環境侵權歸責原則是否合理和恰當,并不能以《侵權責任法》的已有規定為標準,而應視其能否在學說、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達到協調與統一。檢視現行學說和實踐,不免令人遺憾,學說爭議尚可擱置,但立法之間、立法與司法之間以及不同法院之間出現的沖突和抵牾,則表明制度配置上出現了問題。在學界呼吁《侵權責任法》的研究應當由立法論向解釋論轉變的背景下[2],上述沖突和抵牾顯然是正確解釋和適用法律的障礙所在。因此,發現制度困境的根源并提出有說服力的解決方案,是學者不可回避的任務,也是本文致力于回答的問題。
二、三重悖論:現行環境侵權[注:由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環境污染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