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楊振聲先生(1890~1956)現代文學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山大學、武昌大學、燕京大學教授,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青島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東北人民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學史教研室主任,九三學社社員。
楊振聲在五四運動中是火燒趙家樓的英勇戰士,五四運動期間,楊振聲作為“學生聯合會”的代表之一,去警察總署交涉,要求歸還學生印發的被警察扣留的進步報紙,被軍警逮捕關押了一個星期。
1919年秋,楊振聲赴美國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心理學。1920年5月2日,楊振聲致函新潮社同人,談他對五四運動后中國的新思潮的思考。其中一些思考,今天重讀對我們仍有啟示。本刊特摘登楊振聲這封信函(標題為本刊所加),以紀念五四運動九十二周年。
時下中國的新思潮,可算發展的快極了!新出版的雜志,增加律也很速了,所以鼓蕩社會的力量也很不少了!一般青年的新思想也都萌動了!但是大家都站起來了,向那一方向走呢;雜志上片斷的知識,作為社會改造的指南,是不是要有危險呢?所以我想我們以后的責任更加重大了!不但要用雜志上零碎的知識來引導社會、促動社會,還要供給社會一種有統系的知識,有本源的知識。就是我們要翻譯幾種重要的書籍,讓我們中國人去研究一點根本的知識。打好了地基,然后才建設的穩固!
在那些先進國中,科學皆很發達了,國民的科學知識也有點根基了,所以雜志的功用,報告研究部分的詳盡的結果,用以補足或改正已成的學說之不完備。現在的中國呢!卻沒有這種科學的根基,全靠雜志上部分的知識用作文化運動的中心點。而比較純全的雜志又很少,許多用不成統系的知識去指導社會;知識幼稚如中國的社會,自然易于盲從。如此前進,豈不很危險嗎?
我想我們若要把舊社會變成新社會,死社會變成活社會,不是今天去指導他這一條路那一條路,明天去替他解決這個問題那個問題,是要把靈魂還給她!她有了靈魂,就會自己選擇道路,解決問題了。不要利用她的孱弱,好永遠作她的領袖,要助她完全成立,使她本身有意識、有生氣、有作主人翁的資格。
我們的社員,都在青年求學時代愿以研究的所得,就正社會,不愿以一知半解,指導社會。各人養成專長的學識,就各人所能的范圍中,供給社會一點根本的知識;不是東剽西竊,抄些無頭無尾的學說去純盜虛聲。如此看來,我們盡現在多讀書多研究學問,造成堅強的有永久性的學識,好預備作社會的真正貢獻,倒是更要緊一些了!
……
我們中國的學生,正是急起直追臥薪嘗膽的時候,所以將來思想進化的速率,我們說不定就跑到前頭去。看我們青年勢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