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對于徐震早年的評價就是“不靠譜”,亦或者也帶著些許年少時的不羈與輕狂。如今成立了沒頂公司,看起來也是有模有樣有聲有色,不過他說,大家還是覺得他不靠譜,只是以前是一個人不靠譜,現在是帶著整個公司不靠譜。作為70年代末期出生的一位藝術家,他也曾收獲許多業界的榮耀,那些榮耀也超脫了常人所以為的“年輕”二字。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不靠譜”,不如走近再走近,看清再看清好了。
沒有界限的“沒頂”
少年時略帶輕狂,做過很多桀驁之舉,媒體評論這是一種游擊戰略,任何規則與習慣在他這里都不適用。當很多同齡人還在學校里苦讀的時候,他已經和一群被定位為前人的藝術家一起“廝混”。最開始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不是源于羅丹或者畢加索,也不是因為莫奈或者達芬奇,而是因為搖滾音樂。那一段時期,有多少人是由音樂走向藝術道路我們也已經說不清,從1999年到2011年,已經是12年,12是一個輪回,從年少走向成熟,讓我們看過這世間許多,無論歡喜還是悲傷,無論真實還是虛無。用到“年少”這類詞語的時候,徐震笑笑說:“我現在應該也還是個年輕的人?!?br/> 看到“沒頂”,名字本身已經頗有意境,英文名“MADE IN”也配合的恰當好處。問道由來,仿佛也頗有些藝術家的作風,有些隨性,有些灑脫?!霸诔闪⒐镜臅r候,最先想到的是MADE IN這個英文名,它代表了一種生產和產生的關系,然后它的中文發音也可以是‘沒頂’,然后‘沒頂’又代表了一種不設限,沒有界限的感覺,這讓我們覺得很有意思,于是它的名字就這么來了?!边@是一種恰好的關系,但假如沒有這么恰好又要如何?“如果當時想到的英文名沒有這么一個配合的中文名,我覺得我們也肯定會再換的。或許換個中文名,或許換個英文名。”說完他也笑了起來。
這種感覺很好,無論是名稱還是背后的含義,沒有界限這件事本身就會讓人感覺身心愉悅,仿佛站在一片一望無際的草原之中,你看得到的是藍天白云,是青草悠悠;你看不到的是遠方,可遠方就在那里,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
70后 VS 80后
徐震生于1977年,應該算得上是一位70后。
在我心里,70初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會影射時代,80后多是在展現個性,而70末生人,在二者之間游移,時代于他們到底又孕育出了怎樣的個性,其實我也很好奇。
徐震說他在大家上學的時候就已經在社會和一群70初或者60后的藝術家一起工作,所以他對于之前的那一代的理解之深刻遠遠多過之后的一代?,F在公司里,80后有許多,他看到他們的張揚與自我,因為時代不同,有時候出挑在這個行業也是一種進步。在藝術的這條道路上,也有不少人對他產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他見過深沉如60后,見過活躍如80后,他在之中,有些深沉,也不缺少活躍,或許也還有點70后的理想主義。
他有一個藝術論壇,采訪之前我也跑上去看了一眼。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嚇了一跳,因為作為藝術圈的門外漢,對于那些話題感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些名字我熟悉,比如艾未未,有些名字我不熟悉,也就記不住到底是誰。整體話題圍繞在一些藝術圈的你我他之上,還有關于流派,關于行事作風的種種。你不能簡單評說他們是專業的,你是業余的,只是興趣點不同,他們只是對藝術圈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鉆研的精神。我對徐震說:“那個論壇太深了?!彼f:“那里有些人已經存在了很久,也有新加入的。一直就用那樣一個狀態在發帖,更新,就是一個網絡版的中國當代藝術?!庇腥苏f,豆瓣上多是小資文藝范兒的青年,但是他們只存在于一陣,當20歲的姑娘小伙兒長成了30歲的姐姐大叔之后,豆瓣便成為了一段過去,無論你在那里曾經綻放過怎樣的花樣年華。可是徐震的論壇不是,那里有60后、70后也有80后、90后,他們上學、戀愛、結婚、生子,可是他們從未離開過,一直在那里,談論著關于藝術的甲乙丙丁。即使已經不惑,他們也會憤青,即使還是二八年華,他們也可以深沉。幾零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真的愛藝術,無論是不是被評價為假裝之流。
What is 藝術?
“藝術是什么?我以為是一種生活態度?!毙煺鹑缡钦f。
采訪他的時候,他說這幾天他也接受了大大小小各種媒體的采訪,也總結出了些許規律。藝術類雜志總是會探討一些行業問題,什么你如何看待這個某某的行為,你覺得這個某某流派意味著什么之類的。而生活類雜志則更多會問一些關于藝術與人、藝術與社會的問題,比如我所問到的,你覺得藝術是什么之類的。
每個人都開始拿藝術說事兒,連某著名時尚集團也出了藝術類???,買回來的同事說,真的不知道里面在說些什么。其實,就是這樣的,如果你去探討藝術圈內部的事情,作為百姓的我們真的不懂,也真的不關心,他做了這樣的行為藝術和他畫了那樣的作品,首先我們會覺得實物更有價值,其次又會選擇可以看得懂的,就算只是看出一個樂也算是懂了,總比所謂意識流什么的好些。
藝術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是只有繪畫和雕塑才叫做藝術,現在我看到的越來越多的是圍繞在新媒體以及行為之上。可是普羅大眾還沒有那么“不正?!?,愿意把這種新興的媒介作為一種收藏,可是多少我們如今追捧的大家都是在死后才獲得了相應的收益?年輕時窮困潦倒,被人們批評為不入流,然后等到百年之后又開始被歌頌,也算得上某種形式的諷刺吧。還好,現在的社會對于“藝術”這兩個字很寬容,我們接受一切新興的藝術形式,只是收藏,還需要很長時間去驗證是否值得,不過要是都拿錢來說事兒,那藝術也不藝術了。其實想要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具象的物體的除了普通人就還是普通人,藝術圈的人有幾個在乎你是不是真的能理解他的概念,又或者是不是一定要說出一個一二三四把作品解釋明白?這個世界本就沒有那么純粹,局外人又為什么一定要把一切分清楚?“你在乎大家是不是真的能明白你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嗎?”“還好,因為其實有時候我們也沒那么明白我們想要做的是什么?!边@就是徐震的回答。
徐震帶著他的沒頂公司在長城空間做了一個關于“意識形狀”的展覽。走進展廳的時候,我也不禁愕然了一下,一個身穿類似瑜伽服的一個姑娘站在一個類似瑜伽毯的毯子上做著一個像瑜伽的東西,這就是“意識形狀”,一個在我看起來更像是瑜伽姊妹篇的東西。它的由來,徐震是這么說的:“我們曾經做過一些關于行為藝術的調查,在這個調查之后,我們對身邊的一些動作更仔細的研究了一下,發現人類的很多動作都很有意思。既會有模仿動物的行為也會有由宗教由來的行為,因此也就萌發了編這樣一套‘意識形狀’操的想法?!?br/> “意識形狀”共分十式,結合了許多人類歷史上的典型肢體動作,每個主體動作都具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印度有瑜伽、德國有普拉提,那中國也別再八卦太極連環掌了,不如也來點新意,來一套“意識形狀”,即使你不以為它是藝術,至少可以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
不靠譜
徐震不靠譜,是過去既往存在的評價,現在他說他也依舊不靠譜。
整個公司,沒有特別系統的規劃,成立初期也就希望這樣一步一向前在摸索中前進。經營里沒有SWOT,最熟悉的還是過去的伙伴。創作方式改變了,也漸漸靠近商業,一個人吃飽全家不愁也變成了要思考整個公司的未來,可是他卻還是他,笑容里帶著些許戲謔和不恭。
他說,從今以后淡化徐震的個人符號,強化“沒頂”團隊的概念。仔細想想,這么一群人在這么一個不靠譜的人的帶領下繼續走著,其實也挺好的,因為有時候太靠譜反而少了些有意思,不是嗎?所以,如果不靠譜,就讓他,讓他們這么繼續的不靠譜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