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人對于車,似乎永遠都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由衷熱愛。不管它是幾個輪子的!在所有藝術作品里,車永遠是一種象征,那就是自由、奔放與激情。這一點,對于旅美現代派油畫名家張鵬野尤為突出。張鵬野愛車,更愛畫車,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各式各樣的名款車型,不同的是這些名品豪車卻不是他畫作中的主角。因為他最愛的主角是生活中留下深深烙印的交通工具——自行車。
他是一個“行者”,一個奇特且不拘束縛的人。在北京他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工作室。步入畫室,擺滿了他的作品與畫具。他告訴我,他剛才還一直在思索著今天采訪的話題,這讓他回想起曾經的一些經歷。
“行者”的輝煌成就
自17歲參加全國的美術展,張鵬野開始了一發不可收的輝煌歷程。1993年開始,他的作品十多次被國內外眾多美術館收藏。他從1995年到2005年先后在國外做過5次大型的個人展覽。從倫敦的《中國對外藝術展》到首爾的《四國藝術家MANE展》。他的作品遍布三大洲。他創作的自行車題材的油畫作品《行者》系列藝術市場上很受歡迎,吸引了眾多藏家競相收購。于是他便成為拍賣會上的??汀W髌穬r位為每平米1萬元。最近一次是2010年6月2日,在北京亞洲大酒店舉行的北京保利春夏拍賣會上。他創作的《行者系列——9》布面油畫單張被以15萬港幣拍出。
他的作品《行者》系列之所以這么受歡迎,源自于充分展現了其藝術家的睿智。他穿透歷史,把對日常生活的思考延伸到早年的經歷中。自行車在張鵬野的畫面中,并不是豪華汽車面前的矮人,它驕傲地行駛在天安門前,見證了這個國家每一天升起的太陽。
當代觀念藝術大師楊維民曾經這樣評論過《行者》。“正是這“行走”的驕傲,使它在置身于張鵬野的消費藝術語境中時,是一種超越現實的存在。張鵬野賦予的自行車式的行走,既來自普通人的生活,又兼具精神的平實和高貴,面對現實的批判意義就自然生發出來。藝術,在張鵬野眼中是一種救贖的力量”。
“行者”的堅持不懈
他愛上繪畫還是在學生時期,不過,受家庭的影響,并不能隨心所欲的從事繪畫藝術。出身軍人家庭的張鵬野,父母早已為他鋪好了未來的道路。父親希望他去學習機械,要求他成為一名機械工程師。背負著沉重壓力的張鵬野被迫去學習繪圖,兩年的枯燥生活,并沒有磨滅他內心的繪畫火焰。他偷偷的創作,并私下拜沈少民為師,積累繪畫經驗。機會很快就來了,7歲那年,他在全國美術展并獲獎,是所有獲獎選手中最年輕的。這個不小的成就不但給他在繪畫事業上肯定,也讓他的父母有了充分的理解與支持。
藝術的創造與創新從來都是要經歷燥動期的。張鵬野94年從哈爾濱來到北京,任《改革與理論》雜志社美編,白天工作,晚上創作,跟其他漂族相比,他是幸運的。吃穿不愁的他在2000年又作為文化學者去了紐約,這個時期,雖然他的藝術實驗有足夠的多樣性,但是階段性的躁動表現是他對于創作越來越困惑。他太需要新靈感支撐前進。
“行者”的獨辟蹊徑
時間過去七年,張鵬野并沒有融入美國當地社會。夜里,他常常一遍遍往國內打著長途話,訴說思鄉和焦慮。在美國的生活環境要遠優于國內,就像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那樣,歸根的情節始終是華人的思想。在美國極端重視資本的世界里,他就像是一個沒有方向感的木舟。他覺得文化本源的不同使創作的思維產生很大的差異。他選擇了回家。
2007年,回國的張鵬野被北京街頭洶涌澎湃的自行車流震懾了。那么多人騎著的自行車,顯然已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時代的文化傳承。他找到了更新創作的靈感來源。
張鵬野的“自行車”組群,就是在這時候開創的。“自行車”是中國經濟發展重要圖像之一,更是中國草根階層,綿延不絕的生活片斷。“自行車”表現的是人與物的多重關系,使我們得到一個真切的角度,看待中國民生主題的作品。中國是一個自行車大國,在計劃經濟時代,擁有一輛自行車的中國人,其內心的滿足、驕傲感決不亞于現在買一輛奧迪Q7。在改革開放之初,有多少后來叱咤風的民營企業家,如娃哈哈的老總宗慶厚,吉利老板李書福,福耀老板曹德旺,最初創業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這些企業家與自行車的故事已經載入企業的發展史。
“自行車”的存在由來已久,張鵬野的畫表達了對中國人生活狀態的重要延續與記存。在海內外的藝術家極為重視文化符號和文化身份的背景下,自行車的中國元素被張鵬野快速吸收、強化并放大?!白孕熊嚒笔菑堸i野五年美國生活歸來后的心靈之歌。
“行者”的繪畫哲學
“多少個人在路上,就有多少個遠方”。一個好作品穿透直覺,發自內心真的太難。張鵬野選擇引用油畫的直接畫法,在一次性揮灑涂料底子上塑造的蘊積效果,來達到形色兼備。一筆之中帶出形色的寫實技巧,使畫面更加生動。他說“正由于這種眼手如一的直接關系,揭示了人與物之間共進共退、相互依存的內在本質。所以,這項技法在近現代油畫史和相關的繪畫史中成為為主要的表現語言。”
“行者”的別樣生活
除了繪畫,熱愛生活的張鵬野,閑暇之余有一項特殊的愛好,制作煙斗。他自豪的稱自己為新生代的“斗客”。這源自于當初父親逼迫他學習機械后唯一“流傳”下來的技能。看著一塊粗拙的法國三角石楠木,在自己的手里精雕細琢之后,變成一件精致的生活奢侈品,他覺得是一件很時髦的事。
在美國的時候,看到了很多大師的作品。在紐約的藝術世界中,被熱捧的并不是那些大師作品,美國人最期待新的創造者。中西油畫藝術的最大區別在于,中國油畫藝術缺少一種傳承,沒有體系,非常散亂。就拿騎車來說吧,他記得走在紐約的街頭,發現美國人的生活很規則,騎行在路上非常有秩序,感覺像是在享受騎車帶來的愉悅。在中國,自行車密集的擺放,雜亂無章的亂闖。讓人在內心中留下的只有煩躁。畢竟會享受、愛創造、懂欣賞的人。才會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