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澤東所在的第八班教室墻壁正中央,老師楊昌濟親筆書寫了一幅對聯———“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以此抒發他決心以教書育人為天職,培養經國濟世之才的激越情懷。
豆腐池胡同15號(舊時9號)曾經住著毛澤東的老師、岳父,楊開慧的父親,這個人就是楊昌濟(1871-1920),他是中國近代的倫理學家和教育家。楊昌濟是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1913-1918)的倫理學教師,是一位進步學者,也是毛澤東青年時代最敬佩的老師,他對毛澤東的思想成長影響也最大。當時他對年輕的毛澤東和蔡和森非常器重,他常對人講:“毛、蔡將來必然是中國的棟梁”。
上學時,歷史書中對于楊昌濟的介紹甚少,提到這位老先生,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毛主席岳父的身份,對于他的其他身份,我懷著一顆好奇之心踏上了這次尋訪之旅。
在家預先查好路線后,坐公交車到了寶鈔胡同,我下了車,然后沿著寶鈔胡同一直向北走,大約走300米距離,前面出現一條東西向的小巷,向東的那條叫豐華胡同,向西的這條便是豆腐池胡同了。
進入胡同,看到有很多軍人在操練,看來這里有部隊駐守。前行不遠便看到楊昌濟故居坐落于胡同路北,如意大門開在院子西南側,硬山頂合瓦皮條脊。右邊門框上有一個小信箱,雖經風雨侵蝕但很完好,信箱里面還有郵遞員投遞的信件。門前有兩個雕花門墩立于兩邊。信箱和門墩應該都是舊物。在大門西邊墻上鑲嵌有“楊昌濟故居”五個大字,在其旁邊有一塊鐵皮標牌,簡要的介紹了楊昌濟的生平。
這是一座兩進院落的小型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12米。院內有倒座房三間、北房三間、東廂房三間,均為硬山合瓦清水脊。西廂房已經改建。北房三間為楊昌濟先生自己居住,東廂房三間為女兒楊開慧所住。后院有后罩房四間,為其他家屬居住。原來的故居墻上鑲嵌的是“毛主席故居”五個字,其實毛主席只是借住在楊先生家。后期改為楊昌濟故居,還歷史以真實。
八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院子里住了四五戶人家,都是租住在這里的房客。院子的主人住在后院也姓楊,這院子是其先輩于20世紀40年代買下的,一直居住至今。據主人介紹,院子里的房屋還都是原來的樣子,只做過一些簡單的修繕。前院有一棵棗樹,據說是楊昌濟親手種的,每年都要結很多棗子。20世紀60年代,院子的主人還特地把摘下來的棗子送進中南海,讓毛主席嘗一嘗。
楊昌濟是湖南長沙人。又名懷中,字華生。楊昌濟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跟隨父親讀書,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中秀才。后曾多次赴鄉試,皆未中舉人,功名止于秀才。光緒二十四年,楊昌濟在岳麓書院讀書之時,積極投身于湖南維新運動,參加南學會和不纏足會等,戊戌變法失敗后,隱居在鄉村,以教書為業。光緒二十九年,楊昌濟入弘文學校速成師范科,后轉入普通科,結業后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宣統元年(1909年),楊昌濟又考入英國愛丁堡大學文科,專修哲學,1912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后赴法國考察教育。
楊昌濟回國后,相繼在湖南高等師范學校、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第一師范學校、湖南商業學校、第一中等學校任教。
楊昌濟與毛澤東的師生之誼始于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毛澤東回憶:“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員是楊昌濟,他是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后來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他教倫理學,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對自己的倫理學有強烈信仰,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響之下,讀了蔡元培譯的一本倫理學的書,我受到這本書的啟發,寫了一篇題為《心之力》的文章。那時我是一個唯心主義者,楊昌濟老師從他的唯心主義觀點出發,高度贊賞我的那篇文章,他給了我一百分?!?br/> 毛澤東稱贊他的這位老師“弘通廣大,最所佩服”;楊昌濟評價他的這位學生“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后來,他們都離開了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師生之誼不但繼續保留,而且得到升華。
1918年6月,在湖南第一師范執教的楊昌濟應蔡元培之邀上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之職。到了北京,他便將家安置在鼓樓后的豆腐池胡同9號,因其是長沙板倉縣人,他還特在院門上懸了塊“板倉楊寓”的匾額。安頓下來后,他便給遠在湖南的學生毛澤東寫信說,蔡元培、吳玉章、李石尊正在倡導青年赴法勤工儉學,讓毛澤東帶新民學會會員來京聯絡赴法求學一事。很快,毛澤東與蔡和森等到京,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古都京城,他借宿的第一個居處就是老師楊昌濟先生的家。
不久,毛澤東與蔡和森考慮到來京的新民會會員住地過于分散,不便聯系,便經楊先生幫助,遷居位于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三眼井里的吉安所東夾道7號(現吉安所左巷8號)的另一住所。雖搬離了楊家,還不時抽空去拜訪和求教于楊昌濟先生。他和當時在北京讀書的鄧中夏等進步同學,每到星期日,必到豆腐池楊寓共談新思潮和國際國內大事,李大釗同志有時也來參加他們的星期討論會。
楊開慧也經常旁聽,毛澤東的宏論卓識深深打動了年少開慧的心,她經常參加他們的學習和討論,還把自己寫的學習筆記和日記送給毛澤東看。經楊先生介紹,毛澤東在離新址不遠的沙灘紅樓做了北大圖書館的助理員,月薪8元。這時他與開慧接觸更多,并且建立了戀愛關系。毛澤東后來回憶說:“也是在這里,我見到而且愛上了楊開慧。”從此楊開慧和毛澤東建立了真摯的感情,楊開慧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從此開始到1921年春節前夕他們結婚,已有數年書信往返,寄托相思。楊開慧在她的無題自傳散文中,對這段戀愛生活作了生動的描繪。
“不料我也有這樣的幸運!得到了一個愛人,我是十分愛他,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看見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不過我沒有希望過會同他結婚。……一直到他有許多的信給我,表示他的愛意,我還不敢相信我有這樣的幸運。……自從我完全了解他對我的真意,從此我有一個新意識,我覺得我為母親而生之外,是為他而生的。我想象著,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親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著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著去殺,我一定要同他去共這一個命運!……”
他們結婚前夕,毛澤東曾有情濃詞美的《虞美人》寫與開慧,狀孤身異地,輾轉反側,長夜不眠的刻骨相思: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br/>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49歲。楊昌濟先生在臨終之時,給自己的好朋友、時任廣州軍政府秘書長、南北議和代表的章士釗寫信,力薦毛澤東與蔡和森。信中寫道:“毛蔡二君,當代英才,望善視之!”“吾鄭重語君,毛蔡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先生為國舉賢,不遺余力,不愧為毛澤東的恩師。
楊昌濟先生病逝之時,毛澤東因“驅張運動”正在北京,自然盡力幫助料理恩師的后事。1月25日上午8時,楊昌濟先生追悼會在宣武門外法源寺舉行。2月中旬,楊昌濟先生的靈柩在其夫人向振熙、兒子楊開智、女兒楊開慧等人的護送下,離開了北京,返回湖南長沙板倉。先生魂歸故里,其家人也從此離開了豆腐池9號的“板倉楊寓”。
楊昌濟一生以發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