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知錯就改,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可是對于皇上來說,這件事做起來并不容易,也正是這些原因造就了北京很多地方地名的“陰錯陽差”。
盧溝橋、皇史宬,一共六個字就寫錯倆,是皇帝沒文化還是百姓不理解;燕京八景薊門煙樹,張冠李戴找錯了地兒,究竟問題出在哪兒?龍背村、百福村,一個村名改兩次,是皇帝找麻煩還是村民抗圣旨?咱們來一探究竟。
一人說了算——皇史宬
北京市東城區南池子大街南口有一座紅墻黃瓦的古代建筑,門口大牌子上寫著三個字“皇史宬”,很多人可能念到第三個字的時候就卡殼了。其實很多人不認識這個“宬”字也是情有可原的,相傳這個字從讀音到解釋都是一個人制訂的,別人沒用過,自然就很少有人認識了。
我查了一下漢語詞典,“宬”字只有一種解釋:指古代藏書的屋子。話說到這,北京作為五朝古都,藏書的屋子肯定不少,國家檔案館也不止一處,但是除了眼前這座“皇史宬”之外,再也沒有找到任何以“宬”命名的古代建筑,正是因此,有人甚至懷疑它根本就是一個錯別字。
皇史宬是在嘉靖十五年建成的,大殿上這塊匾額自然就是嘉靖皇帝的御筆親書了。據說這座皇家檔案館原本應該叫“皇史藏”,但是嘉靖一提筆就寫錯了,這才有個這個將錯就錯的“宬”字。一般人寫錯字改過來也就是了,當年雖然還沒有發明涂改液,但也完全可以再重寫一張。就在嘉靖皇帝準備知錯就改的時候,他身邊的一個叫張璁的大臣站出來說話了:皇上您是金口玉言,寫錯了字兒哪能改呀,得了,您就將錯就錯吧。就這樣,好好的一座“皇史藏”變成了今天的“皇史宬”。順便插一句,這位叫張璁的大臣曾三度任當朝首輔,大奸似忠,嘉靖一朝的政治斗爭就是由他開始的。
如今路過此地的人要是不認識這個“宬”字大都自認沒文化,倒很少有人想起那個知錯不改的嘉靖皇帝了。
紙里包不住火——盧溝橋
關于宛平縣盧溝橋的“盧”字到底有沒有草字頭,這個問題討論了幾百年,至今都沒有定論,但是卻產生了一個間接結果,題寫“盧溝曉月”的乾隆皇上成了錯別字的代言人。
相傳盧溝橋的“盧”應該是蘆葦的“蘆”,由于乾隆筆誤才丟掉了那個草字頭。現如今橋上乾隆御筆親題的盧溝曉月碑,就是當年留下的證據。我們能想象,當年乾隆可能是想效仿嘉靖將錯就錯、蒙混過關,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皇史宬是嘉靖年間始建的,從無到有的東西,自然是嘉靖一個人說了算,所以沒有人懷疑“皇史宬”的合理性;但這盧溝橋是金代留下的建筑,這仨字怎么寫,史書上早有記載。
就這樣,乾隆都不肯承認自己寫錯了字,竟然不怕麻煩地讓大臣們把史書上有關于“蘆溝橋”的記載,都改成了沒有草字頭的“盧”。有意思的是,在一份史料里隱約發現了乾隆篡改史書的一點痕跡。據記載,盧溝橋因橋下的盧溝河而得名,也就是現在的桑干河,關鍵在于,據宋代范大成的《石湖集》記載,“公呼盧溝,依此言盧溝乃蘆菰之音轉,‘盧溝’乃因河畔叢生的蘆菰而名。”注意看,史書上的“蘆菰”的“蘆”字是有草字頭的,就算被后人順口叫成“蘆溝”,何必去掉草字頭呢。正是因此,有學者懷疑是被后人篡改的結果。
但是百密仍有一疏,乾隆可以篡改歷朝歷代的史書,卻惟獨不敢觸碰老祖宗的御筆。據說康熙雍正年間的史料里,關于“盧溝橋”的記載,用的仍然是有草字頭的“蘆”,乾隆爺與其欲蓋彌彰,不如知錯就改圖個“態度端正”。
其實關于盧溝橋的來歷,還有一種版本。說現在八大處的第八處早年間不是證果寺,就是一個山崖叫秘摩崖。當年來了一個和尚叫盧施和尚,順著桑干河漂流而下,到了秘摩崖就登岸修煉了。因為這個和尚叫盧施和尚,所以他漂過的河就叫盧溝河了,之后在河上建了一座橋,就叫盧溝橋。這個故事并不能為乾隆皇上開脫,因為乾隆爺知錯不改的事兒不止一件。
張冠李戴——薊門煙樹
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薊門煙樹”就位于現在德勝門外的元代北土城旁邊,這里還有一個石碑,是乾隆皇帝御筆所題。但是您想過沒有,為什么會以這個名字來命名呢?一種解釋是說,當年西直門以北的元大都城墻遺址西段為夯土構建,元末明軍攻陷大都后,將元大都北側城墻南移5里,薊門煙樹所指一段城墻遂遭荒廢,在夯土城墻的遺址上樹木生長,遂稱薊門煙樹。但是其實,薊門煙樹實屬張冠李戴。
德勝門外這個地方,當年確實有煙樹的景色,可薊門并不在這兒。真正的薊門在“舊城西北隅”,那么舊城指的是哪兒呢?明朝有人誤認為舊城指的就是元大都,元大都西北隅不就是德勝門外嗎?所以明朝的《燕京八景圖》和《長安客話》里,都誤認為德勝門外這個地方就是“薊門煙樹”的所在,并且做出了解釋。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沒有調查研究,就根據錯誤的明朝記載,給德勝門外立了一塊“薊門煙樹”的石碑。這下錯誤的記載變成了錯誤的事實,張冠李戴這頂帽子一下就扣在了乾隆爺的腦袋上了,但如今的北三環外的薊門橋也卻因此而得名了。
話說到這,真正的薊門在哪兒呢?確實是在“舊城西北隅”,但這個舊城指的不是元大都,而是金中都,也就是現在廣安門一帶,廣安門的西北方向就是咱們熟悉的白云觀附近。雖然所謂的“薊門煙樹”并不在“薊門”,但煙樹的景象確實存在。古人曾經形容這個地方“樹木蓊然,蒼蒼蔚蔚,青煙浮空,四時不改”,如今看來,這燕京八景之一究竟改叫什么煙樹已經不重要了,與其說是薊門被張冠李戴,不如說是煙樹借題發揮了。
乾隆走背字兒——龍背村
北京正在施工的地鐵四號線延長線有一站叫龍背村,關于這地方得名的原因,史料上并沒有明確的記載,倒是在當時流傳著一個關于“乾隆走背字兒”的傳說。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頤和園叫清漪園,這地方的作用頗有點皇家療養院的意味,乾隆爺一年里將近一半的時間都是在這個園子里度過的。龍背村離頤和園北邊不遠,村里的老百姓常年跟乾隆做街坊,按理說這些老百姓應該挺榮幸,再者說了,北京人街里街坊的最講究感情,平日里家長里短、柴米油鹽的都將就著互相幫襯著,但是龍背村的居民趕上乾隆這么個街坊,麻煩就來了。
相傳有一天,乾隆忙里偷閑地在頤和園周圍遛彎,無意中走到了龍背村,他一聽這村名就開始琢磨了。龍背村,我乃是真龍天子,這不是咒我走背字兒嗎?再說了,乾隆的“隆”又和龍背村的“龍”,同音不同字。乾隆這叫一個不爽啊,于是一聲令下,龍背村改名,改成什么呢?自認為才高八斗的乾隆爺夠沒創意的,給這村子起了個俗名,叫“百福村”。乾隆爺的爸爸雍正皇帝有一條狗就叫百福,不知道這是純屬巧合呢,還是乾隆在找茬罵人呢。都說皇命難違,可龍背村的老百姓不管這一套,乾隆前腳一走,村民后腳又把百福村改回了龍背村。時至今日,龍背村因為地鐵四號線的修建,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