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現】
2011年1月,「蘋果」代工廠聯建公司中毒的工人賈景川、胡志勇、郭瑞強、桑小龍和崔廣雙聯名給蘋果公司CEO寫信,痛斥蘋果代工廠對其健康造成的傷害,希望蘋果嚴格監管代工廠,為中毒工人爭取應有的賠償。這件舊聞風波再起,與雙方在傷殘賠償方面不能達成一致相關。
當蘋果IPad、Iphone正在大陸熱賣,不斷刷新銷售紀錄的同時,自然之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和達爾文自然求知社三家民間環保組織發佈《IT行業重金屬污染調研報告(第四期)——蘋果的另一面》稱,「在時尚華麗的外表背後,蘋果的產品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污染、侵犯和毒害。」生產蘋果產品的員工在因此遭受有毒化學品的侵害,勞工權益和尊嚴也在受到損害。
此後,伴隨著「綠蘋果還是黑蘋果」「誘惑下的毒蘋果」等質疑聲,一樁發生在兩年前的蘇州聯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聯建公司)的車間工人中毒事件,重新進入公眾的視野。蘋果公司於2011年2月15日發佈的《2010年供應鏈管理報告》,首次公開承認致殘員工。
賠償未結 爭端不休
事情似乎有了結論,但由於慢性中毒發生後的賠償問題一直沒有終結,導致這一事件爭端不休。目前聯建公司給予工人的賠付方案分為兩部分。一次性傷殘補助1萬元(人民幣,下同)到3萬元不等,來自社保基金;一次性工傷補助和一次性失業補助,按照傷殘等級不同,從7萬元到14萬元不等,這筆錢來自工廠。
然而,聯建公司與員工之間有關賠償的溝通並不順暢。50多名員工接受了賠償條款,另有37名員工沒有和廠方達成共識簽訂相關的合同。員工們表示,他們最大的擔心是:一旦接受了一次性賠償,萬一病情復發,生活將失去保障。工人郭瑞強說,他中毒後住院八個多月,一個月醫療費就花費2萬多元,總共花費了20萬元左右(這筆錢由公司承擔)。一旦日後病情復發,對他們這些來自農村的員工來說,高昂的醫藥費根本無法承擔。
另外,從蘇州醫院出院時復查身體都健康的員工,有14名在異地復查時,卻有病情復發的情況,其中8名情況嚴重,已經開住院證明,這些工人希望聯建公司繼續承擔治療費用。
對此,聯建公司表示,即使員工辦理了離職,只要是病情復發,公司還會負責。但是,事情根本不是聯建宣稱的那樣。這些員工非但沒有被治癒,而且對於員工提出的治療要求,公司卻不理不睬,甚至強迫他們離職。目前看來,爭端還會持續下去。
工業中毒 責任僅僅只在蘋果?
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聯建公司在作業場所使用「正己烷」替代酒精等清洗劑進行擦拭顯示幕作業,部分員工出現頭暈、手腳麻木等正己烷中毒癥狀。當時,聯建公司共發現有137名疑似正己烷中毒的員工。
蘋果有毒事件發生後,質疑的風波一浪接一浪。不過很多人精心把矛頭指向蘋果公司,但這事有責任的絕不僅僅是蘋果供應商,當地政府也難辭其咎。顯然,這種監管缺位是對民眾利益的嚴重漠視。作為監管部門來說,國家賦予了其監管企業的職責,一方面要對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另一方面要對企業的不合法律和制度的行為進行監管,同時還要維護員工的利益,也就是對企業侵害員工利益的行為進行幹預,確保公民的合法權益。
如果說供應商的違法行為和蘋果公司的監管無力,導致了「蘋果染毒」,那麼政府監管這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關卡的缺位,卻使得「毒蘋果」造成了更嚴重的後果。137名員工中,部分員工正在遭受被迫離職的壓力。如此昭然的職業傷害,地方勞動監管部門何以袖手旁觀?公眾要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蘋果公司的反應上,卻忽視當地政府監管部門的行動,這可能是一條南轅北轍的道路。
臺資代工廠 深陷「中毒」醜聞
蘋果公司是典型的品牌輸出企業,負責創意和設計,產品製造由供應商提供。從一些公開的產品拆解報告和產業分析文獻中看到,蘋果公司的供應商遍佈全球,分佈在臺灣地區以及美國、韓國等地,在中國大陸主要是臺資企業,最後主要由富士康組裝成機。
蘋果公司每年要發佈的「供應商社會責任進展報告」,承諾「確保供應鏈有安全的工作條件,確保工人受到尊重並享有尊嚴,同時確保生產過程對環境負責」。但「毒蘋果」的出現讓這個承諾變成了一紙空文。有「果粉」為蘋果辯解稱,蘋果公司負責設計產品,供應廠商如何生產他們管不著。而據供應商稱,蘋果公司採購零部件通常要求世界最精密的工藝,同樣一塊觸摸屏,如果有一點輕微劃痕,在其他消費電子廠商那裏可以過關,但在蘋果嚴密的檢測標準下往往會被退貨。既然能在產品生產監測方面如此深入和嚴密,很難相信蘋果公司會對廠商的違規行為毫不知情。
然而,我們不能就此說「毒」是蘋果公司下的,因為負直接責任的是聯建公司的母公司臺灣勝華科技公司。如果該公司不使用有毒製劑或採取了有效防護措施,那麼就不會出現「毒蘋果」。或許因為蘋果公司的苛刻標準,廠商為追逐利潤而不得不採取違法生產流程。但是,追逐利潤無可厚非,責任義務必須承擔。蘋果公司對旗下供應商有監管督促的道義,而生產商更有保障工人權益的責任。事發後,蘋果公司曾要求供應商整改並補償患病員工,但受害員工「並未得到任何醫療費的資助」,並有不少員工被迫離職。
如何讓IT品牌企業延伸?
怎樣強化供應鏈管理,避免類似悲劇重演?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建議,「IT品牌可以考慮層層檢索的方式,上級供應商管理下游供應商,協助IT品牌在品牌影響力遞減和污染風險遞增之間找到平衡。我們還在繼續追查蘋果的供應商問題,除了供應商可能造成的廢水廢氣違規排放、環境污染外,還將關注員工的職業健康和安全施工。比方說,有一些無塵車間由於通風條件不佳,反而會形成化學物質沉積,造成員工傷害。」
隨著IT業重金屬污染的嚴重,越來越多的大品牌企業都轉變了自己的態度,英國電信、惠普、索尼、西門子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供應商環境表現核查體系。馬軍介紹,GE、沃爾瑪、耐克、惠普公司都在積極推動供應商整改,「拿沃爾瑪來說,自2008年7月以來,堅持每個月將自己的供應商名單與NGO(非政府組織)搜集的超標違規企業名單進行對比,發現問題就促其改進,並對公眾做出說明,直至最終通過NGO監督下的第三方審核加以撤除。」
灰色地帶需要加強監管
馬軍認為,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和傷害問題,並不能因為生產外包就消失。如果這樣的邏輯可以成立,那麼控制世界市場主要份額的大型品牌都可以通過外包生產,規避其產品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和勞工損害,其結果必定是世界範圍內的污染轉移。
中國大陸在成為全世界最大製造工廠的近20年間,隨著製造業的轉型,大陸的代工企業更多地開始製造電子產品。馬軍在調查中發現,電子產品生產的幾道工序污染是相當嚴重的,比如生產PCB(即印刷電路板)的過程、金屬表面處理和電鍍工序等。有些電子產品的電池生產過程,還會造成鉛和鎘的排放。
此外,馬軍稱,中國雖然在環境標準、職業健康標準方面都制定了相關法規,但在實踐中監管不夠嚴格,處罰力度也相對不夠,不足以震懾違規企業,「而且,這些法規對全球生產、採購的跨國公司也不具有約束力,是典型的灰色地帶。」相關監管部門必須要加強自身職責的履行,還工業環境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