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一位名叫加巴斯·阿格內里(Jarbas Agnelli)的音樂家,有一天他在報紙上發現一張鳥兒排列在電線上的照片。他從鳥的位置看上去,覺得像音樂曲譜上的一個個音符。于是產生靈感,把照片剪切下來,用鳥兒的準確位置作為音符寫了一首曲子。
阿格內里用木琴、巴松管、雙簧管和單簧管來為曲子配樂,用蘋果公司的Logic Studio軟件譜寫了這首樂曲,并用Adobe公司的After Effects制作了相關視頻。隨后,他在原創視頻分享網站上發表了他根據鳥兒所站位置創作的曲子,立刻就引起了藝術家們的共鳴。
鳥兒們站在電線上的情景,對于一般人來說是司空見慣。但這位音樂家卻憑借著敏銳的感覺和不凡的才情進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天才的創作,將這一平凡的景象化作音樂藝術,優美地展現給世人。這期間,是藝術的想象和再加工起到了化平凡為神奇的作用。
■
這一則故事中主人公將照片再加工成樂曲的能力在寫作中叫做“轉化”能力。寫作中的轉化,就是對所積累的素材進行分析、綜合,進而提煉、升華,最后點石成金,使其成為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過程就是作文材料的轉化過程。
我們需要的恰恰是掌握這種材料的有機轉化的方法,即想方設法將細碎零散的“生米”做成美味可口的“熟飯”,寫成一篇語言優美、行文流暢、有理有據的文章。那么,在寫作時,怎樣才能實現材料的有機轉化呢?下面筆者以議論文為例,對材料如何進行有機轉化來作具體說明。
一、材料向例證的轉化應簡明扼要,詳略得當
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在運用材料進行例證時,要有必要的敘述,但這與記敘文中的敘述是不同的。議論文中的事例只是為了論證觀點,不必把事例按部就班地、不厭其煩地詳細敘述。因此在例證過程中,材料的哪些內容可以用,哪些內容不能用,都要根據文章的中心論點來決定。中心論點是文章的靈魂,全文的統帥。材料必須服從中心論點的安排,這就需要我們對所占有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剪裁。篩選與中心論點密切相關的信息,剔除與中心論點無關的材料,正確選取敘述角度來豐富最能證明中心論點的內容,即“取其一點”,集中火力,強調、突出和擴展與中心論點有關的方面,收到有力的論證效果。如《公則生明》一文是這樣轉述材料的:
人們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親疏遠近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韓非子》中有一則寓言:宋國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墻淋壞了。他兒子認為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家老人也如此認為。夜里,果然富人被竊。富人于是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鄰家老人為竊賊。可見,富人對被竊一事,完全受感情親疏所左右,自己的兒子,偏私地認為他聰明,鄰翁卻是懷疑對象。這樣不客觀,很難認識到真相。或許,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判斷。要想獲得正確的認識,必須理智客觀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帶一絲感情色彩。
“智子疑鄰”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因此在用此材料作論據時,沒有浪費筆墨細描細繪地講故事,而是根據“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這一話題,簡要交代各方的態度,說明親疏關系影響了客觀判斷的事實,從而論證“克服感情上的親疏遠近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這一論點。在由材料向論據轉化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合理剪裁,明確重點,這樣才能極具說服力。
二、材料和議論要緊密結合,做到有敘有議,有理有據
在議論文中運用材料進行論證時,要做到在事例前后加議論性語言,如在舉例前可加過渡性語言,使文章結構嚴謹。這樣上下文也自然流暢起來,觀點和事例就不會脫節。而在運用材料后,要針對材料進行精當的評析,使材料與中心論點緊密結合,文章便能主題集中,渾然一體。如《做一個敢負責任的人》一文就是這樣論述的: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雖然著作等身,名滿天下,卻對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一絲不茍,對每一位讀者認真負責。在他生命的最后兩天,他“已經沒有力氣了”,卻仍然在吃力地修改那篇最終未能成文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修改的痕跡竟達五十多處!正是具有這種超乎尋常的責任心,先生才在《一件小事》里高度贊揚了那位敢負責任、令人仰視的“車夫”;正是具有這種超常的責任心,先生之風,才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這段文字就既有與前文銜接的語言,又有對事例的分析。
在議論文中,我們可以不拘泥于將所給材料作為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植入文中,我們可以把材料分解開,穿插著分析,邊敘邊議,讓敘議水乳交融。下面以《執子與通子》為例說明:
披發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汨羅江,子蘭讒言,鄭袖內惑,人民如涸轍之鮒,喘息掙扎。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嘆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于詩人之上。“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為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圣人不凝滯于物”呢?
這段文字以屈原為例論證中心,對材料的轉化手段就是一邊敘述,一邊有針對性地評析說理。敘述精練概括,言簡意賅;議論評說,見機而析,相應而生,材料與觀點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
■
一、自古圣賢多磨難。很多時候,沒有經歷苦難,往往難成大器。表面上看,經歷苦難的日子是苦澀的,可怕的,它會使一些人意志低迷消沉。但苦難又是我們生活中最真誠的朋友。因為真正促使你成熟,促使你堅強、再接再厲、百折不撓,鞭策你取得更大進步的不是別人,在一定的意義上正是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苦難。
舉世聞名的作曲家貝多芬,苦難伴隨了他的一生。童年時,艱辛的生活剝奪了他上學的權利,而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又使喜怒無常、嗜酒如命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成為搖錢樹的愿望。4歲起他就在父親的打罵、逼迫下整天沒完沒了地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22歲他到維也納學習音樂時患上嚴重的耳疾。音樂家耳聾,這是多么殘酷的事實!可是,面對這個苦難,他沒有屈從命運的安排,而是在失去聽力的情況下,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第一交響曲》《管弦樂七重奏》和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都是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苦難并沒有打垮貝多芬,反而更激發了他向命運抗爭的斗志。他“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高 強《正視苦難》
■
作者在論證時對論點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在將材料轉化成論據時作了合理的取舍。在例證之前,以“舉世聞名的作曲家貝多芬,苦難伴隨了他的一生”開頭,與中心論點緊緊相扣,然后對所給材料進行嚴格轉化。把以記敘性為主的材料搬到議論文中作論據,細節描述轉換為概述,貝多芬年輕時所取得的成就等相關內容與苦難無關便不再提及。在材料轉述完畢之后又針對事例進行議論,將議論和敘述緊密結合,水乳交融,成為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綜觀古今,無論是國家繁榮還是個人的成功,無不與勇于創新密切相關。戰國時趙武靈王敢于頒布“胡服騎射”的命令,大膽向頑固者宣戰,讓他們脫下傳統的寬大衣服,淘汰笨重的戰車,最終使趙國國力強盛,百姓富足。這憑的是什么?是勇于創新的精神。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理論禁錮了人們兩千年,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不畏權威,不肯盲從,經過無數次實驗,終于發現自由落體理論,將人們引向了自由探索真理的道路。這同樣憑的是創新精神。可以說,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是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國家興旺離不開創新,科技進步離不開創新,整個社會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
——趙文怡《呼喚創新》
■
本文在論述“無論國家繁榮還是個人的成功,無不與勇于創新密切相關”這一論點時用了趙武靈王和伽利略兩個事例作論據。兩個事例的論證過程都采用了夾敘夾議的論證方法。其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事件內容是“脫下傳統的寬大衣服,淘汰笨重的戰車”,作者在敘述這個事件之前和之后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穿插說理,令人信服。
■
辯證看壓力
□邵景均
人生在世,大都喜歡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極少有人愿意為他人所逼、受環境所迫。但是,外界壓力是客觀存在的,一般來說,不受人的主觀意愿支配,具有某種必然性。換個角度,用發展的、辯證的觀點看,外界壓力也有可能是人們獲得發展與成就的機遇和先導,并不一定都是壞事。
從歷史上看,生存壓力帶給人類發展進步。在惡劣環境下,有巢氏“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鉆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饑餓之下,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農作”。可見,外在壓力迫使人類學會了蓋房子、煮食物、種糧食。人類社會能有今天這樣發達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克服外來壓力的奮斗過程相關。
對于做學問來說,壓力之下能產生出重大成就。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曹植的七步詩,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壓力下產生的。曹植富于才學,受其父曹操賞識,然而卻遭其兄曹丕嫉恨。曹丕稱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內成一詩,否則處死。曹植于悲憤之下,寫成了著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面對生死而成就的詩,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為中國文壇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毋庸諱言,如果沒有外界的種種壓力,許多人生活的基本軌跡就是循規蹈矩、安于現狀,而不是改變現狀、推陳出新。鐵人王進喜當年說過:“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有了壓力,就有了革命、創造、發明與發奮的動力,就有了創作和改變的愿望與毅力。壓力能夠使人明確前進的方向。真正的強者,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壓力能夠讓人生發出超常的毅力。被動和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使人堅強不屈,表現出堅忍的美德。因此,壓力能夠激發出人們平常難以顯現的智慧和創造力。
不同的人面對壓力會有不同的態度,當然結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樣面對苦難和不幸,有的奮力抗爭,成了強者、智者、英雄;有的則被壓垮,成了乞丐、懦夫、失敗者。如同巴爾扎克所說“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面對壓力,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抓住機遇,有效應對,使壓力變動力,從而激發出創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潛力。
(選自《人民日報》2008年4月8日)
■
本文一開篇便提出“用發展的、辯證的觀點看,外界壓力也有可能是人們獲得發展與成就的機遇和先導,并不一定都是壞事”這一中心論點,開門見山,入題快。然后擺出歷史上人們對“壓力”的認識和理解,進而舉出做學問的例子來補充說明中心論點。
作者在將材料轉化為論據時采用的方法靈活而有針對性。在論證分論點“生存壓力帶給人類發展進步”時,作者選用了巢氏、燧人氏、神農氏三個事例來論證。這三個事例大多是讀者比較熟悉的,他們的經歷和成就也耳熟能詳,因此作者不作過多的敘述,而只是高度概括并有力論證了分論點和中心論點,語言簡潔。而在印證“對于做學問來說,壓力之下能產生重大成就”這一分論點時,所選材料是司馬遷的名言和曹植的事例。為了進一步論證,作者在對這個材料轉化時作了比較詳盡的交代。兩個分論點的論據,繁簡適當,錯落有致。在轉化前后又進行了緊密的論證,分析中肯,說理透徹,使文章結構緊湊、渾然一體。
■
一、細節的魅力
□劉韶倩
聞名世界的惠普創始人戴維·帕卡德曾感嘆“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李斯也曾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二人雖然國籍不同,時代各異,卻傳達了共同的思想:細節魅力無窮,要想取得成功,必須關注細節。
注重細節,可取得成功。一位作家曾說:“細節是構成金字塔的一塊塊方石,是鋪就鐵路時自甘居下的一條條枕木。”當代世界著名汽車大王福特,大學畢業后去一家公司應聘,發現應聘者全是博士、碩士,他卻僅本科畢業。總經理辦公室的門開著,他走過去,發現門口地板上有一個廢紙團,彎腰拾起來,將那紙團投入廢紙筐中。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卻被經理看在眼里。經理認為注重這樣一個細節,絕非一日之功,而這種注重細節的精神恰是公司少有卻又正好需要的。接著,福特順利進入公司,并一展才華,為以后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忽視細節,卻可導致失敗。上海地鐵一號線是由德國人設計的,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直到中國的設計師設計的二號線投入運行后,才發現一號線中有那么多的細節在設計二號線時被忽略了,二號線省去了三級臺階、出口轉彎設計、站臺門等。結果二號線的運營成本遠遠高于一號線,至今尚未實現收支平衡。表面上看似乎節省了不少建設資金,真正運行后卻又不得不彌補原來認為沒有必要設計的東西,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實,不是我們笨,而是我們忽視細節。而恰恰是細節決定了我們的成敗。
成也細節,敗也細節。王永慶注重細節,由細心撿出米中摻雜的石子省去主婦挑揀的麻煩到親自送貨上門給予婦孺方便,再到細心記下所有客戶家中人口及飯量,就是這種注重細節的精神推動著他的事業的發展。美國“挑戰者號”不注重細節,最終發射失敗。由于一個螺絲釘沒有擰緊而使多名航天員罹難,這是多么慘痛的教訓!
小事不小,細節彰顯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就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沒有細節就沒有生活。我們常常因沒有重視某些細節而付出慘重代價,我們也常常因為重視細節而獲得成功。生命因為有了細節,才充滿驚喜!人生因為注重細節,才成就輝煌。
■
本文角度集中,論證充分。文章開篇引用中外名言點明題旨,語言簡潔,意思明了。接下來用了兩個事例進行論證,正反對照,說理清晰。兩個事例的轉化很恰當,第一個福特的事例只選取一個與文章中心相關的細節敘述,敘述完畢,便緊接著論證細節的作用,緊扣中心論點。第二例從反面論述不注重細節的后果,材料的轉化采用夾敘夾議、敘議結合的方法,敘得簡潔,論得充分。
二、明智的“忍”
□賈 濤
“忍”實在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不忍不行,太忍也不行。由此,我們要倡導明智的忍讓。明智的“忍”其實充滿智慧,富有真情,有節制。
古語有云:“小不忍則亂大謀。”隋煬帝在李淵因病不能上朝時“他會死嗎?”的隨口一問,使李淵知道自己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兵力量不足,只好隱忍等待。于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隋煬帝聽到這些,放松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后來的太原起兵和唐朝的建立。李淵的忍成就了他的夢想。晏子使楚,卻被要求從狗洞一樣的小門進入。晏子忍住了心中的不滿和怒氣,與楚國據理力爭,最終迫使自大高傲的楚王打開大門以貴賓的儀式迎接自己。晏子的忍使自己獲得尊嚴,使國家不受辱,忍得有理又充滿智慧。
明智的忍富含真情,是指忍耐中所體現出的一個人可貴的人格。在這里我特指在忍耐中所體現出的高尚的愛國情懷。“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機智保玉,多次為君王化險為夷之后,官位在廉頗之上,招致廉頗不滿,揚言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處處忍讓回避,“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終與廉頗成為刎頸之交。藺相如的忍耐退讓既體現了自己的高尚品格,又表現了極大的愛國情懷。
忍要有節制,是說忍要有限度,不是凡事都得忍,凡事都需忍。清朝末年,帝國主義多次辱我中華,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火燒圓明園。但慈禧懦弱,君主無能,一步步退讓,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忍是辱國的忍,是懦弱的忍,是毫無節制的忍,是國家和人民的奇恥大辱。
忍并不是古人的專利,它在當代社會也有重大意義。智慧的忍體現了人的寬容大量,體現了“大人不記小人過”的胸襟。忍有利于自身性格的磨煉和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良好風氣的形成。
在現今這個全新的時代,就讓我們將“忍”的精神貫徹到底,學習“忍”的智慧,掌握“忍”的度,將中華民族明智的“忍”傳承到永遠。
■
本文論點鮮明,言簡意賅,采用總分的結構,條分縷析。開篇表明立場“倡導‘明智的忍’”,之后用三個短句明確“明智的忍”的內涵,行文簡潔,干脆利落。隨后采用分述的形式分別用李淵、晏子、廉藺之交、清朝政府的無能四個事例來印證分論點。四個材料的轉化均是先敘后議,敘議結合,水乳交融。
■
●原文在線
大行不顧細謹
□李 亞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而劉邦幸得項伯的庇護,才逃得一死,出了鴻門。樊噲一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廣為世人傳頌,一直以來被許多人奉為人生箴言。
注重行大事,不去顧慮小的細節,才能成就非同一般的偉業。換言之,一些細枝末節與大行偉業比起來,有時是應該被忽略的。
陶淵明,歷史上有名的田園詩人。他就是一個做大事不拘小節的典范。他“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喜歡在讀書時為一些不必要的細節而停留。正是這種不求甚解,忽視小細節的讀書方法才使他能夠節省大部分時間,從而更好地去涉獵群書,創作出無數優美的田園詩歌供后人欣賞。
與他齊名的還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說的就是這個事例。
還記得那個“牝牡驪黃”的成語故事嗎?故事的主角是伯樂的徒弟九方皋。他受命前去為秦穆公尋找千里馬,數月之后歸來,稱自己在沙丘那個地方為大王找到了千里馬——一匹黃色的母馬,可是人們買來之后卻發現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很不高興地召見伯樂,責備他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與公母都不能分辨,更不用說識別千里馬。而伯樂長嘆一聲,說:想不到他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相馬技術,實在罕見。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機,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九方皋所相之馬遠遠超過了千里馬。可見,九方皋所注意的是馬的風骨品性、內在精神,那些外表他已不去留心,這正是他善于相馬的證明。等到有人將那匹馬從沙丘牽到秦穆公和伯樂面前時,果然名不虛傳,是天下稀有的千里馬。
由上文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做大事不必在乎小的細節,因為一些小的細節往往會絆住我們的雙腳,一些小事常常會蒙蔽我們的雙眼。那么,就讓我們不去計較得失,但求尋得真理;不去考慮成敗,但求問心無愧。讓我們拋卻細枝末節的阻礙,用最博大的胸懷去擁抱快樂。
■
本文整體看是一篇議論文,但很明顯的失誤便是材料轉化的失敗。第一個事例轉化還算詳略得當,第二個九方皋相馬的故事就敘述太繁雜,以至于篇幅太長,喧賓奪主,反而成為文章的累贅。我們需要對材料重新轉化,可不拘泥于簡略、連貫地引入,可以把材料分解開,穿插析理,邊敘邊議,讓敘議融為一體。
●化蝶之作
大行不顧細謹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其意在沛公。而劉邦幸得項伯的庇護,才逃得一死,出了鴻門。樊噲一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廣為世人傳頌,一直以來被許多人奉為人生箴言。試想,如果劉邦拘泥于禮節,那么中國歷史將要改寫。
以大行為宗,才能成就非同一般的偉業。換言之,一些細枝末節和大行偉業比起來,有時是應該被忽略的。
記得那個“不求甚解”的陶淵明嗎?他“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正是這種不求甚解,忽視小細節,不固執于一點的讀書方法才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去廣泛地涉獵群書,從而為我們創作出許多平淡、自然、閑適的田園詩歌。假使他時時處處關注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不弄明白誓不罷休,那他怎能有充足的時間去讀,去思考,去想象,去創作呢?
與他的讀書方法如出一轍的還有諸葛亮和朱熹。《三國志·諸葛亮傳》言:“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張洪的《朱子讀書法》中也提到朱熹“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這二人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讀書“觀其大略,不計小節”,這樣做大事大學問方能不染微塵雜念,才能有所成就。
還記得那個“牝牡驪黃”的九方皋嗎?他稱自己相得的千里馬是“牝而黃”,找來之后卻是“牡而驪”。但所得之馬卻是世上難得的好馬。可以說,他觀馬的境界已達到“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的境界。可見,九方皋所注意的是馬的風骨品性、內在精神,那些外表上一些小細節早已不去留心。這正是他善于相馬的原因。
我們如果執著于一點,往往會被絆住雙腳;我們如果盲目聚焦于瑣事,往往會被小事蒙蔽了雙眼。讓我們不去計較得失,但求尋得真理;不去考慮成敗,但求問心無愧。讓我們拋卻細枝末節,用最博大的胸懷去做一番大的事業,去擁抱最真實的快樂。
■
修改后的文章保留了原文的中心和基本框架,只是將事例論據進行了修改。兩個事例采取大體相等的篇幅,詳略一致,且段首運用整句,來使文章看起來整齊美觀。尤其九方皋的事例,作者將細致描繪的部分刪去,只保留故事的梗概,然后在引述的基礎上夾敘夾議,讓讀者既有了閱讀的興趣,又體會到了論證的嚴密有力。